吾爱海洋 门户 海洋圈 海洋资讯 查看内容

【海洋环保】海洋碳汇的减排作用与发展环境

leejiafu 发布于 2022-1-18 20:08 200 0

分类专栏:海洋资讯

海洋作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吸收汇,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联合国发布相关报告,确认了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海洋碳汇开始被逐步认可并得到重视。目前,海洋碳汇已成为全世界减缓 ...



海洋作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吸收汇,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联合国发布相关报告,确认了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海洋碳汇开始被逐步认可并得到重视。目前,海洋碳汇已成为全世界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


发展海洋碳汇不但是我国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而且是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有力支撑。将海洋碳汇纳入碳交易市场进行交易,是推动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的必要环节,不仅有利于推动实现高效减排增汇目标,而且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海洋碳汇的减排

作用与发展环境



海洋碳汇的减排作用


参考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等的研究,海洋碳汇是通过海水的溶解度泵以及红树林、盐沼、海草床、渔业资源、微生物等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泵(含碳酸盐泵),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并将其固定和储存的过程、活动和机制。范围上涵盖了海岸带、湿地、沼泽、河口、近海、浅海和深海等区域。
 
海洋是碳循环过程中重要的参与者,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约为陆地系统的20倍,尽管海洋中的植物生物量只占陆地的0.05%,但每年循环的碳量与陆地上的几乎相同[1]。200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FAO)和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Oceanographic Commission,IOC)等联合发布的《蓝碳:健康海洋对碳的固定作用——快速反应评估报告》估算,地球生物所吸收的碳中有55%是由海洋生物所吸收的,在全球范围内基于海洋的增汇方案,可在2030年每年减少近40亿t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到2050年每年减少约110亿t[2]。可以说,海洋碳汇是缓和气候变化,保证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充分开发利用海洋碳汇功能,对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海洋碳汇的发展环境


随着全球自主减排和碳中和目标的推进,海洋碳汇在政府、企业与碳交易市场等多方面迎来良好的发展环境。

政府层面高度重视并持续推动


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和保护国际基金会(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CI)联合发起了“蓝碳倡议”,该倡议旨在通过海洋生态修复和可持续性地利用海洋动植物来放缓全球变暖的进程[3]。其后,“蓝碳倡议”政策工作组陆续发布了《蓝碳政策纲要》第1版和第2版,确立了蓝碳保护发展的5个目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京都议定书》)于2011年6月开始将红树林生态修复再造纳入了其规定的清洁机制当中[4]。同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缔约方第17次会议将海洋碳汇作为主要议题之一进行了讨论,并联合发布了《海洋及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蓝图》报告。该报告从建立全球性海洋碳汇市场和海洋碳汇专项基金、制定统一的海洋碳汇评估和监测标准、海洋碳捕获和碳储存信用额度进入国际规制框架等角度规划了海洋碳汇保护和发展的道路。目前相关理念以项目的形式在经济和技术水平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如在阿联酋推行的“蓝碳技术评估项目”、美国佐治亚州的“蓝碳市场交易计划”等。

 

近年来,中国对海洋碳汇开发工作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从不同层面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关于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对发展海洋碳汇作出部署,并先后发起“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蓝碳计划’倡议”和“全球蓝碳十年倡议”等提议。除此之外,中国还以地方试点等形式,围绕核算与方法学、碳汇交易项目建设、交易服务平台设立、质押抵押、碳储量基础调查等方面内容,在深圳、湛江、海口、三亚、厦门、威海等沿海城市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为未来充分开发海洋碳汇奠定了坚实基础。


企业层面紧跟市场并创新发展


目前,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企业或出于社会责任和公关需求,或为了建立自身不同于其他竞争者的绿色形象而自愿进行气候承诺。2020年全年,全球范围内进行净零碳排放承诺的公司数量增加了1倍,截至2020年底,已达到1100多家(项)。例如,美国苹果公司承诺,到2030年达到碳中和,并实现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各环节的零排放。这意味着其要将目前每年2510万t的碳排量消减为零。为此,苹果公司正在全球范围内投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以进行碳清除。

 

同时,一些行业组织的需求也不容忽视。2016年10月,国际民航组织(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ICAO)第39届大会就建立全球市场机制以减少国际航空二氧化碳排放达成一致意见,建立了全球第一个行业减排市场机制——国际航空全球碳抵消和减排机制(carbon offsetting and reduction scheme for international aviation,CORSIA),以实现2020年后国际航空净排放零增长的目标[5],并推出可帮助航空公司履行气候承诺的航空碳交换系统(aviation carbon exchange,ACE)。ACE的碳抵消计划,包括生态系统保护等项目[6]。包括海洋碳汇项目在内的核证减排标准(verified carbon standard, VCS)、黄金标准gold standard,GS)和中国的国家核证减排量(Chinese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CCER)项目体系被批准成为CORSIA认可的合格减排项目体系[7]。随着全球碳减排任务的不断推进,海洋碳汇在促进碳中和方面的作用将日益凸显。


碳交易市场层面积极实践,碳排放配额需求增长态势强劲


目前,中国碳交易市场主要有两类基础产品:一类为碳排放配额,另一类为CCER项目。就中国现行碳价而言,整体呈现偏低状态。自全国碳交易市场成立以来,碳价格虽已有多次上涨,但尚未超过60元/t。而参考国际市场,欧盟碳价格近期已突破了50欧元/t,二者差距明显。同时,目前国内碳减排的边际成本在100元/t左右,欧盟则高达150~180欧元/t。可以预料,中国企业碳减排的边际成本必然呈现不断升高的趋势,此外结合欧盟的“碳关税”政策,这就会使得中国的碳价水平在长期将呈现上行态势[8]

 

其次,作为用来鼓励减排的重要补充机制,现在中国CCER市场存量规模仅有5000多万t,而按照率先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的电力行业年配额约为40亿t,其5%的抵消比例测算所需的CCER抵销量约为2亿t/年,因此CCER市场总体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综上,当前的市场压力势必会促进对海洋碳汇的开发利用,改变目前主要以林业等碳汇为主的自然资源碳汇交易局面,进而通过发挥海洋优势助力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1年6月8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广东省湛江市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举行了“广东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碳减排量转让协议签约仪式,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购买了该项目签发的首笔5880 t二氧化碳减排量,用于中和机构开展各项环保活动的碳排放,这一实例很好地说明了海洋碳汇的发展潜力和趋势。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