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流211,成绩排名偏后,夏令营入营两个,最终择定南大

[复制链接]
" v3 q8 @9 u$ ^; u1 v' |6 V- A0 j7 O

个人情况

1 Z G1 T3 t1 [3 R; `2 U8 T) y

学校:东部211

7 w: F; }6 N, g. j7 q3 L' V

专业:资源勘查工程专业

1 R- f6 P- ~' p$ _

专业成绩排名:9/133

) w+ r% j0 ~& f; b) S, u) e: _

英语:六级 483分

' d- \. @. ?0 Z/ k

获奖情况:大学生英语竞赛二等奖、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山东省特等奖和全国三等奖等奖项

. G6 _0 z; P+ _ V# @

科研经历:无

+ E A, x X/ I' O5 _

申请夏令营: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 i7 Y3 X$ L9 g# W$ Q4 g

最终去向: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于2018年硕士入学,后通过学院硕博连读考核,于2020年博士入学。

% H9 n7 r$ w: {6 W
5 K" U Z, K7 F) g& _1 l

大学奋斗史

6 s; o, e& F2 ^. t/ T) J* X

之所以选择走科研道路是因为科研是我的兴趣所在和渴望所求。我的好奇心比较强,对我未能接触和了解过的方面都很愿意去尝试;我的求知欲也很旺盛,很想去用自己的努力探索更多未知,如蛇叔一般“掌握世间一切真理”。我算是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较强的,我内心的最大渴望就是探索更多未知,掌握更多奥秘。探索之乐能带动我终身为之奋斗。因而考虑到内心心声,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在本科毕业后继续读研深造乃至日后能够独立开展研究。我很乐意把自己的一生投入在科研工作中,在养家糊口的同时也能满足内心对知识的向往。

) a2 u) }! H' V0 d* q

大方向无比清晰后,以此为动力,我在大一和大二的时候牢记“学习为第一要务”,即使作为学生记者工作再怎么忙碌,结束完一天的采写后我仍托着疲惫的身躯完成当天的学习。大一大二的努力没有白费,我的成绩排名稳定在专业的保研范围内,免除了后顾之忧,使得我接下来能在大三安心选择未来研究方向以及参与科研项目、积累科研经验。

7 [2 ^: t1 J) E3 z7 ^

大三一年最为关键,因为就是在这一年我要做出人生的重大规划:选择咋样的研究方向。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真正的自主规划,但我内心并没有获得自主规划权的喜悦,取而代之的是该如何选择的焦虑。没错,毕竟这是我的第一次规划,关系到我的未来,“开弓没有回头箭”,容不得我大意,每一步我都要考虑周到。但也正是因为这份焦虑,反而激起了我对未来的向往。虽然未来对我来说还是一片迷茫,但我愿意前行不辍,直到开云见天的那一刻。

; g2 ^. H! o' }. Y8 _) G, ~4 a
j6 i4 I* @- d4 b2 `; o0 ]

作为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未来的研究方向无非那么几条:基础地质研究、矿产普查与勘探、工程地质。虽然我本科学习的是矿产普查与勘探(石油地质勘探),但在地质学基础的学习过程中我对基础地质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选择基础地质研究。而对深信“学以致用”思想的我来说,基础地质研究的深入能够很好指导将来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应用。

) B0 R: O* f. h3 ?1 T

但在选择基础地质研究的具体方向时我又犯难了。基础地质森罗万象:地球化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海洋地质学、古生物与地层学、地史学······每个学科下面又有更细的研究方向。

3 R) P5 Q3 e# e5 C- D3 W" G& C$ h

起初我选择地球化学。因为高中时酷爱化学、参加化学奥赛,我很想能在以后进行化学研究。虽然阴差阳错,本科走上地质之路,但以后要是能从事地球化学研究工作的话也能满足我的化学情结。虽然我不乏对地球化学的兴趣,但致命问题是我没有系统学习过地球化学(地球化学为专业限选课,我当时没有选地球化学)。而且从进一步的了解我得知地球化学的学科思维具有高度演绎性,而我的思维又侧重归纳,与其不匹配。于是我放弃了地球化学,继续寻找新的研究方向。

; g. \+ x1 u& w/ T$ a% L7 o

兼顾学科思维、学习兴趣以及理论基础,我最终确定了两个方向:海洋地质学的海洋沉积以及古生物与地层学的古地理重建。海洋沉积以及古地理重建需要高度的归纳思维,而我的思维偏向归纳型,擅长对事物分类,并对其加以梳理和总结,因而上面两个方向很对我的胃口。而与这两个研究方向有关的课程如沉积学、地史学、古生物学我都掌握不错,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不管这两个方向最终舍弃哪一个我也不会遗憾。研究方向总算是敲定了。

6 u6 X4 K3 Q/ }/ |) d! t- |0 O+ ^

接下来我该考虑去哪儿深造了。我开始对出去读研心存顾虑:自己能通过外校的选拨吗?外校会愿意要我吗?所幸大三选择了姜兆儒先生的公选课,先生的一番话至今仍回响在我的耳边:“读研确为继续深造,渴望提升专业水平,潜心培养科研能力,则必须考虑备考专业在欲选高校或院所的科研实力,重在师资力量。无论保研,还是考研,概莫能外。”是啊,我既然选择了科研道路,那就应该向最高水平的学府院所进军。即便机会不易,哪怕放弃保研资格去考研也在所不惜。下定决心后,我着手选择要去深造的科研院所。由于我对以后是去高校还是研究所深造仍有犹豫,于是对我所选研究方向实力强劲的高校和研究所兼有考虑。对于海洋沉积,我选择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万世明老师和同济大学的刘志飞老师;而对古地理重建,我选择了南京大学的沈树忠老师(南京大学的古生物与地层学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及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培养,沈老师为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员)。

/ z$ a% k3 o j5 k% {# u! M% ?
# X: I' ?. R! S% \

而在选择研究方向的同时我将相当大精力投身到科创中积累科研经验。大一大二做了两年的学生记者,牵扯很大的精力,我在科创的投入不是很多,仅限于参加学科竞赛以及专业竞赛。到了大三,为了有精力投身科创,我从记者团退出,开始科创之旅。大三伊始,我有幸为班主任程老师的课题进行文献调研。在长达一个学期的调研中,我比较熟练掌握了文献检索,上手了文献综述的撰写。

}) @- W7 {& D l

我还参与了对山东省特色地貌——岱崮地貌成因与演化探究的本科生自主创新项目以及基于此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白雪皑皑,攀登于崮间,只为一探崮的奥秘;桃花映红,迈步于乡下,只为共睹崮的秀美。从最初的选题,指导理论的确立,技术路线的改进,实地调研的过程,数据的分析,结论的探究,再到作品书的撰写,每一步都注入了团队之付出的心血,见证了团队为之拼搏的身影。一遍又一遍的修改,查漏补缺,改正不足,完善成果,最终凝练为这份汇集集体智慧的作品,最终能入围挑战杯国赛。

, M6 F0 ^+ ]% w4 r, `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完美作品的诞生并不一帆风顺,团队在攀往成功之巅的路上遇到了很多挫折与困难,但也因此而收获了成长交响曲中最动听的旋律。跋山涉水,我初步学会了野外地质工作的步骤、数据的获得和样品的采集及科学分析,“将今论古”揭示了岱崮地貌的前世今生;深入调查,一双双真诚的眼睛和质朴的面容,使我感受到了沂蒙山区淳朴的民风,了解了他们的所需。经历了挑战杯日日夜夜的奋斗,我对坚持不懈有了全新的感悟,对今后的责任和担当有了更深的理解。当看到团队的作品得到认可,团队的成果能助力岱崮地貌申请世界级地质公园,那一刻的喜悦我将永远不会忘记。

& [7 f; k) N! c5 T% k

大三一年累并快乐着,累是因为一方面我要投入全身精力到学习和科创上,另一方面要苦心规划未来的道路;但拼搏的乐趣以及自主规划的快感也是前所未有。不过隐藏在累和快乐之下的仍是我对未来不确定的焦虑:以后何去何从?以后走上哪条道路?

7 J6 x4 x( \3 ?# u! ]. b) k0 j

保研经历

5 o6 H/ c. O4 {* ]: M {

为了能明确我真正的研究兴趣所在以及研究能力所长,我积极报名各大地质学相关院所的暑期夏令营,希望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发现心中所愿,敲定最终的抉择。很幸运,地学底蕴深厚的浙江大学和南京大学给我提供了这个机会。2017年6月底,踏上青岛开往杭州的列车,我内心激动万分:这次江南游学,不但是我第一次涉足南方,大大拓展个人见闻;而且也是我第一次能够自主地做出人生规划,为未来指点一二。

, n' u( ]. G( n) S- ~5 f" G

浙江大学夏令营

7 h; u) D; O( \$ k# j( U: y
% ^; L! J1 m# G2 j3 v; t2 r; l2 M

浙大的地学始于1936年,历经80多年发展,实力雄厚,特别是在构造地质学领域数一数二。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地球岩石圈内外的变形以及运动,小可到锱铢之间矿物的微小破裂,大则涵盖方圆千里巍峨的山脉。地球上各地质体的繁衍生息离不开地球岩石圈的运动,因而可以说构造控制地质过程的进行以及地质体的诞生,高耸的山峰和浩瀚的大海都是构造的杰作。

7 [+ `$ a! T$ Y/ }/ m9 c: |

我对宏观的构造也就是大地构造很感兴趣,特别是造山带的形成、造山带和盆地的耦合关系以及大地构造对区域演化的控制。为了能一解之前学习大地构造时留下的疑惑,也是为了更好地选择研究方向,我选择浙大作为江南游学的第一站。

8 ^6 ~" f- C$ h% {% K

两天的浙大地学夏令营看似短暂,节奏可是一点也不迟缓:面试、岩石标本测试、野外地质考察、学科讲座······每一项活动都要你打起十二分精神,丝毫不能松懈。今天刚刚离营的我对于这两天的经历感触颇多:

+ |: b" H. k: x; i, B

①这次浙大地学夏令营能有幸与其他同样热爱地质、心系地学的伙伴相识相处,共处的这两天是我宝贵的记忆,而从各位伙伴身上我又看到了自己能做的还有很多;

9 |. V& {8 b2 U# @( l5 B" c* v

②岩石标本鉴定的时候我抽到了黑曜岩,虽然能从岩石的结构和构造上看出它是喷出岩,但由于大一时的矿物岩石学学习不够扎实,对它的鉴定也仅仅止步于此,勉强能看出来所含矿物;野外地质考察时,面对第一次接触的扬子地台区地层,虽然平时不乏学习,但很是陌生而没有多少头绪。这两件事直白无误地反映出我地学基础并没有那么扎实,我能学的还有很多。如果说我想无愧于心中对地质的热爱的话,“活到老,学到老”不能被我再挂在嘴边了,我必须得付诸行动了。

2 D$ w3 E1 g0 E& B7 a9 {3 T

南京大学夏令营

) C+ C. e3 ]1 F9 o; M
* |3 w% ^3 t0 @+ ]7 k, I

2017年7月9日,在结束浙大之行后我启程前往南京。和杭州之行一样,出了火车站后,我的第一站都是湖:杭州是西湖,南京则是玄武湖。也许是位置上的巧合,两座火车站都靠湖;但更可能的是我对湖的青睐:在我看来湖水清澈无比,寓意对未来的明了,我也希望通过夏令营能让自己的目标更清晰些。不过,和杭州不一样的是,刚下过雨的南京,天气凉爽。享受着金陵的阵阵微风,我穿梭于南京街头前往南大。

4 t: }7 ?+ x6 V4 h! R

南大的地学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1921年时竺可桢先生在南大的前身——国立东南大学创建地学系。1921年到1928年,国立东南大学地学系历经七年发展,为日后南大雄厚的地学奠定扎实基础。而从1947年到1984年徐克勤先生执掌南大地质系近四十年来,南大地学更是迎来机遇,蓬勃发展。

: G/ g& W9 `& P3 h2 C# J' o# x

历经90多年的积淀,南大的地学门类齐全,无论是地质学还是地质工程均实力雄厚,理论、应用并驾齐驱。南京大学在地质学这一一级学科下的诸多二级学科,如地球化学、岩石学、矿床学、矿物学、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等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 d$ N* u/ K9 S& o. [2 L

在大学三年的学习中,我对古生物学很感兴趣,特别是地球演化中的生物响应以及利用古生物重建古地理、恢复地球演化过程。因此在今年的南大夏令营中,我选择了古生物与地层方向,既为了能一解当时学习古生物时留下的疑惑,也为了能更好地明确我的研究兴趣所在。

6 p w9 I4 B1 i& L% m1 ^& l3 ?

三天的夏令营日程和浙大夏令营一样紧促:7月10日全天的专业介绍;7月11日各专业自行活动安排;7月12日笔试和面试······其中7月11日古生物专业的活动安排是上午参观著名的南京汤山猿人洞,下午和古生物专业的老师座谈。在陈迪、盛宇、旌羽和庆弈等几位学长学姐的带领下,人生地不熟的崇标和我有幸在猿人洞欣赏瑰丽多彩的溶洞风光,在南京直立人化石遗址博物馆品味珍贵的化石样品,感叹沧海桑田。在这里要对几位学长学姐道声感谢!

( L7 t% a+ {/ t1 A( i7 U0 r7 Q0 O

下午座谈开始前,我们有幸和古生物行家沈树忠院士进行一番交流。沈院士致力于二叠纪地层学、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与环境变化以及腕足动物古生物学的研究,在利用古生物信息重建古地理格局方面颇有建树。第一次和院士交谈,心里难免紧张,但看到沈院士和蔼可亲的笑容很是亲切,于是壮起胆子和沈院士讨论二叠纪末的生物大灭绝与泛大陆形成之间的关系。这是在当时学习古生物时留下的疑惑之一,而沈院士凭自己多年的研究,深入浅出,打消了我的疑问。

! x: h9 }" u/ P+ _5 E

由于古生物专业不少老师外出考察或指导地质实习,座谈会上只有刘家润和史宇坤两位老师。不过座谈会并没有因为人数而显得冷清,两位老师很是亲切,在这片和谐的氛围中我也就打开话匣子,“畅所欲言”,小到个人大学三年来的经历,大到未来的人生志趣和研究兴趣。而从两位老师那里,我对古生物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2 S! G, y! z/ Y# e/ m5 Q& H0 _

7月12日的笔试分为两部分,即你所报考的二级学科(古生物)以及二级学科所在的一级学科(地质学)。古生物部分的试题挺全面,大如基础生命科学理论,小到具体的古生物门类属种。地质学部分的试题侧重理论与应用,不仅考察了变质岩中的矿物组合、矿床类型、岩溶的地化原理等理论,也考察了金刚石矿物包体矿物推断原岩、钻井取芯判断矿床类型、地质剖面图绘制、地化指标研究古气候等具体应用。

! E/ D; |, m1 N7 T& |

面试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随机抽选并回答三个问题,我抽到的问题侧重考察实际科研经历,比如文献搜素引擎的使用、野外化石采集、实测剖面绘制。第二个环节,朗读并逐句翻译英文文献。我读的内容涉及到石炭纪冈瓦纳大陆冰架与石炭纪沉积旋回间的关系,陌生词汇不是太大,但每一个熟悉词汇背后有着明确的地质内涵。如cycle(旋回)、icesheet(冰架)。而且这段话复杂句众多,在保证准确的同时也要流畅,着实考验英语文献阅读能力。最后一个环节是古生物标本鉴定。四个标本分别是腕足动物门长身贝、软体动物门双壳类、腔肠动物门四射珊瑚以及棘皮动物门海百合的茎。前三个标本我倒是鉴定出来了,但由于当时古生物学没学棘皮动物门加上这次准备不足,最后一个标本我经老师提醒才反应过来是海百合的茎。

4 G K A% K$ S' P- \8 f

12号下午笔试一经结束,我匆匆收拾行李坐上当晚的火车回青岛,我历时半个月的江南游学记就这么草草谢幕了。回顾这次江南游学记,在十五天里,我先后游历了杭州、无锡、上海、南京四市,走进了浙江大学、江南大学和南京大学三座校园,参加了浙大和南大两个夏令营,结识了全国各地志在地学研究的同窗。

' L3 Z5 S* f* d+ Z9 ?, h

这次游学,不仅使我的阅历大为增加,开拓了我的眼界,更重要的是让我切实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如果说原来我对这句话还只是挂在嘴边的话,那么这次游学后这句话可以说是真正地铭记在我心里。对于地质学家来说,虽然研究方向不同,但一定要有一个的、共同的扎实的地学基础,才能支撑研究的开展。如果我以后想做一个卓越的地质学家的话,那么我就得老老实实学习地学基础,打下扎实的基本功,这样我才能真正学有所成。

& m. |$ G% E6 P: A* O
. ], a4 r" `3 C) g& r

2017年7月下旬到8月中旬,我们专业前往安徽巢湖进行综合地质实习。炎炎夏日,虽然盼望着夏令营的offer以至内心焦灼异常,但充实的实习生活还是使与我慰藉。在漫长的等待中我等来了南大的offer。自己一个暑假的夏令营之行总算有了点收获但这一切得等到17年九月才尘埃落定。随着9月28号日益临近,我陷入了抉择中:该选择哪个方向?走哪条道路?思来思去,对历史的兴趣使我最终选择了古地理重建,选择了南京大学。历史仅仅留下有限的线索给予我们去恢复,而在恢复的过程中充满了各种可能性,每种可能性都是每个人思维的高度凝练,正是这种多解性使我对历史很感兴趣。同样古地理重建也充满多解性,如何利用有限的化石、沉积物、古地磁等资料,取决于你的认识。而且古地理重建对于恢复地球演化历程、指导矿产普查勘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推崇“学以致用”的我来说再合适不过了。

2 l' L' @" B7 y% c) p

平心而论,我的天赋一般,我也称不上很聪明。我唯一的优势就是我对自己的清醒认识:我知道自己想要啥,也知道该去咋做,并且愿意用不懈付出去弥补天赋上的差距。对于古地理重建,我现在要补的课不少:古地磁学、古气候学、板块构造、地理信息系统······英语也得好好掌握,大四的后保研时代仍然忙碌,还没到“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时候。

- x! B8 R. p+ M9 j0 D/ c$ {

以后的方向是否一帆风顺我无从而知,以后我能爬上多高的高峰我也无从而知,我只知道的是我会坚定地走在这条道路上。如果保研前我好似尽力捕猎的猎犬,那么以后我需要转变为全力奔跑的野兔:猎犬尽力之下即使捕猎失败尚有余地,野兔要想生存下来惟有使出全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愿意使出我的全力驰骋在科研道路上。而转博之后的我更要不忘初心,矢志不渝。

+ s) G! u1 _7 b6 a% A& g! T 9 b3 U) ?& ]2 L& y, j 5 ^8 H2 \* f9 ~/ n% b + G+ q7 `9 \" x2 H& V3 i/ l 3 Y& T" V" J$ K* v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来一杯吗
活跃在1 小时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