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素材截止时间为2019年3月25日。
科研点数计算规则:
以国内培养体系为例。
科研点数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基础点数、成果点数、职业点数和领导力点数。基础点数参考博士后以下学历,成果点数参考个人的科研成果,包括文章、奖项、专利等等(不包括本科学位论文,但包括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职业点数参考正式承担科研工作的年限,领导力点数参考领导科研项目/课题的年限。
地球物理专业本科毕业,科研基础点数记为1,如有成果点数,记为1+N。1表示研究1年,因为现有体制下本科生平均仅有一年左右时间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所需的研究。
地球物理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科研基础点数为4,是在本科基础点数的基础上加3,表示研究三年。成果点数记为学校所要求发表文章数量+额外成果数量。
地球物理相关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科研基础点数为8,是在硕士基础点数的基础上加4,表示研究四年,因为四年更符合正常的博士毕业规律。成果点数记为之前成果点数+所要求成果点数+额外成果点数。
地球物理相关专业博士后出站,科研基础点数为10,是在博士基础上加2,表示一般在站里研究两年。成果点数计算方法同上。职业点数,此时开始计算,为2,如果延长出站时间,那么基础点数不再按年增加,转而按年增加职业点数。
科研项目
面上项目:申请人要具有承担相关基础研究课题或研究经历;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或有两名与其研究领域相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推荐。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人员不能申请,但在职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人员经过导师同意可以通过受聘单位申请。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资助期限为4年。(科研基础点数至少为8,成果点数、职业点数、领导力点数越高,申请成功率越高。平均获得600K资金)
承担一个面上项目并成功结题,职业点数+4,领导力点数+4,科研声望+4
重点项目:申请人要具有承担相关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并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人员以及无工作单位或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重点项目一般由一个单位承担,确有必要时,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两个,资助期限为5年。(科研基础点数没有作硬性规定,但是对于成果、职业、领导力点数是有硬性要求的。成果点数、职业点数、领导力点数越高,申请成功率越高。平均获得3M资金)
承担一个重点项目并成功结题,职业点数+5,领导力点数+5,科研声望+20
重大项目:每个重大项目应当围绕科学目标设置不多于5个重大项目课题。申请人应当是其中1个课题的申请人。每个课题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每个重大项目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合计不得超过5个(部分重大项目的课题设置和合作研究单位数量有具体要求,以相关重大项目指南为准)。申请人应当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并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人员以及无工作单位或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申请人还应当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在本领域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较强的凝聚研究队伍的能力。重大项目的资助期限为5年。(科研基础点数没有作硬性规定,但是对于成果、职业、领导力点数是有硬性要求的。成果点数、职业点数、领导力点数越高,申请成功率越高。平均获得15M资金)
承担一个重大项目并成功结题,职业点数+5,领导力点数+5,科研声望+100
【未完待续】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绝对优势在于地质学、地球化学专业)
专业资质
固体地球物理学【硕】
地球物理【本】
研究方向
固体地球物理 地震学应用地球物理地球动力学研究机构
地球物理与动力学研究所
师资队伍 院士:陈颙【地震学、实验岩石物理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杨晓志【高温高压实验,涉及地球物理学问题研究】教授:董平【勘探地球物理学、工程物探】
李成【地质与地球物理结合,研究地球动力学、热结构】
李永祥【古地磁学】
施小清【水文地球物理学(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激发极化成像)】
王良书【地质与地球物理结合,研究岩石圈(重点研究含油气盆地区)深部构造、热结构、地球动力学】
徐鸣洁【地球物理学、地震信号处理】
周启友【水环境资源成像监测(尤其是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及其应用)、水文地球物理学】 副教授黄周传【固体地球物理、地震学】
阮友谊【高性能计算和理论地震学/海洋地球物理】
王涛【地震学】
吴本君【地球动力学】 讲师米宁【地球物理、地震学】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绝对优势在于地球物理学)
专业资质
地球物理学【博后】
固体地球物理学【博】
固体地球物理学【硕】
地球物理学【本】
研究机构
大陆动力学与资源工程研究所(岩石物理学)
理论与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方向 理论地震学地震大地构造学地球动力学海洋地球物理学地球电磁学实验地球物理学勘探地球物理学工程地球物理学支撑平台 国家级地球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科研项目
创新群体基金:地震动力学过程研究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中国及邻区大陆岩石圈复杂构造地球动力学研究地磁学(含古地磁学)地球电磁学重大项目及重大研究计划: 青藏高原东缘地球动力学、地震危险性、及汶川大地震蕴育和演化的地震物理学模型南海深部结构的海底地震仪台阵探测:检验海南地幔柱假说东亚关键陆块Pangea聚合过程的古地磁制约重点基金: 超慢速扩张西南印度洋中脊首次海底地震仪台阵探测NSFC基金: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遥感反演地表温度的角度归一化方法研究面上项目——基于背包式MLS与UAV遥感协同的单木-林分尺度森林地上生物量精细反演面上项目——地震活动性统计建模在监测区域构造应力相对变化及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应用研究面上项目——2011年日本东大地震的震源断层力学环境及地震成因研究面上项目——偶极化锋面附近场向电流与场向束流特性研究师资队伍 院士:陈运泰【地震波和震源理论】
童庆禧【遥感】
马永生【地质勘探】
张培震【地震地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