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古代沿海港口的变迁

[复制链接]
# g' k+ W1 T$ |2 p; I+ R- B& a! h
; Z8 W: |. z1 a$ T' H( k6 D

文 | 张晓平

1 l; K6 P; k) P( U6 P4 @" N) h5 L
- ?3 G+ A9 Y M
' K6 w6 }$ T& Z3 t' A7 M
) [9 ^* S; f0 W& j+ L
2 m9 W/ _1 l* j
. V3 T* h/ h) O- f& K& d9 K

张晓平:1954年11月生,浙江嘉兴人。原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嘉兴记者站站长、高级记者,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嘉兴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嘉兴市文史研究馆馆员。1970年支边黑龙江大兴安岭,1973年调大庆油田工作,1979年起从事新闻工作。先后有《文明村日记》等获中国新闻奖,《秦山之光》等30多篇作品获省部级以上新闻奖。与人合作,先后出版长篇历史小说《雾海剑仇》和长篇纪实文学《洪合壮歌》,发表《早新闻》等中短篇小说及《蚕茧大战》等报告文学;参与《浙江文学志》《嘉兴市志》《嘉兴水利志》《大运河航运史(浙江篇)》等史志以及《历史名城嘉兴》《运河名城嘉兴》《话说杭州湾北岸》等书籍的编撰,并刊发专业论文及文史论述30余篇。

9 _. z- |0 q7 T8 G
5 V1 N4 x: q; O$ G0 k
( } d& L* l' o" s* c* Z# L$ r/ L
/ G- I7 {5 Q* [# t+ h+ \
0 B7 d5 v+ z8 `/ @' N4 H+ |
7 w1 ]- _+ V6 {) X% [* F

▲东方大港——嘉兴港(嘉兴市委宣传部提供)

2 x! h( G z" e* B5 ]1 z1 e6 {/ o- w
9 Y( J& w1 V$ p4 M
5 F/ l( i! ]5 W

地处沿海的嘉兴自古通江达海,不仅河网纵横,四通八达,而且沿海港口发达,海运畅通,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都十分兴旺。

: }' a5 m* p, N6 B
4 w. h. n( R8 Y( b" `
# N3 R+ P( t! w+ u/ X

嘉兴沿海最早的港口——青龙港,始于东汉至三国时期。以吴大帝孙权曾在吴淞江的入海口造艨艟巨船——青龙舰用以航海而得名。

! d8 O7 G* |' q. H; o* o
7 c0 L, q% P' u! |
: B5 ~' j, ? v# }) f7 ` V j- E

当时的青龙江是嘉兴沿海的一条重要航道,周围有大盈浦、白鹤江、艾祁塘、顾会浦等江河塘浦,而且“在宋以前,浩瀚无比”,北宋诗人梅尧臣这样描绘青龙江的水势:“百川倒蹙水欲立。”青龙江水势浩大,能容纳吃水较深的海船,因此形成了嘉兴沿海最早的港口——青龙港以及因港口而人口聚集的青龙镇。

7 I% C1 T: Z3 }8 }% G, D; b' H
4 f0 _" v% {! I9 {$ ]% W/ ]$ |
% |2 t* c6 o5 Z

但青龙港宽广浩瀚,“与海相接,茫然无辨”,又无航标指示航向,“大风迅风直达海口,百无一二能入者,因此失势飘入深波石礁为,没舟陷入”,船工大多将此航道“视为畏途”。所以,起初青龙港往来的海船并不很多。

7 t( z5 o% I% Z$ C2 o% W
8 z9 W9 ?/ x* N. r. h% w
* R T# h. R% u/ m# [

直至唐长庆元年(821),青龙镇南报德寺建造了七级宝塔,客观上起到了航标的作用,海船望塔进止,怵心顿减,得以安全入港。

3 H! L5 f$ G) H4 K5 q
9 U( _+ w! B- b3 Y5 N2 e: f, D
+ B l* e: J* d( x8 u

到北宋时,青龙港已成为“控江而淮浙辐辏,连海而闽楚交通”的航运枢纽,“海商辐辏”,日见繁荣,成为“岛夷(日本)闽粤交广之途所自出”,“富商巨贾豪宗右姓之所会”。

0 q- X5 o' r1 W j! a) E6 C
) ^6 q( d3 B( L2 b
1 s2 N/ o1 Z& L' P- o' X

唐天宝十年(751),虽然分嘉兴县东境五乡和海盐县北境及昆山县南境,置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从地域上讲,青龙港和初建于北宋淳化二年(991)的青龙镇都不再隶属嘉兴县及自五代吴越国时起设置的秀州,但直至宋代,青龙镇仍直属秀州,秀州市舶务(相当于海关)设于青龙港,官员由嘉兴县官吏兼任,“北宋庆历年间(1042~1049)解普为秀州嘉兴尉管青龙镇事”。

' P6 o. I- A+ ?, I0 r% j6 A
" d9 ^0 b7 @* M! q
8 ~6 Z: E6 Q {1 D( C N

宋熙宁十年(1077),青龙镇商税收入近16000贯,占秀州九个城镇商税总收入的24%,仅次于秀州州城。南宋初,青龙港对外贸易益加繁盛。绍兴二年(1132)两浙市舶司自杭州移至华亭,设分司于青龙镇。

, o( R0 B7 `" {7 f% I- U/ z/ y% S8 ~
/ K; b; f# R) `; h
& j, M/ I* `/ @. c6 ~) v

当时的青龙镇有36个坊,商肆众多,“龙舟为天下之盛,佛阁为天下之雄”,“市廛杂夷夏之人,宝货富东南之物”,被称为小杭州。元代,吴淞江淤塞,海岸线外延,海口成为平陆,青龙港逐渐衰落,到明后期全部荒废,青龙镇也逐渐沦落,直至成为今上海市青浦区的一个小村落。

* u% B% m. b7 y, M
! l7 B$ w: d0 _
_% O I+ Q. u

继青龙港后,广陈港继起。“广陈与旧衙金山水陆交会,曩通海潮。”《嘉兴市志》云:“约在唐时,平湖独山东北有海湾,广陈濒海,故为商港”。由于海船广陈,贸易兴盛,北宋天圣元年(1023),置广陈榷场,管理贸易。

: d0 C* u s% j( \$ {
3 Y$ w# P3 l- u! [
0 o. \2 g, n% k

元代,随着吴淞江淤塞,海岸线外延,青龙港逐渐衰落,大量海船纷纷转移至此,“元时番舶至,列肆于此,故曰广陈”。《当湖外志》也云:“广陈镇元时滨海,番舶所聚,商旅云集”。于是,在广陈港边形成了广陈镇。

. N; F1 @& K4 H' @* i
% p$ }. R( g# k- Q( U3 D
# r" l3 V5 S! ^9 l- L" {" c+ ]

据当地人说,广陈古时街市、市河遗址现代曾发现过,规模不凡。可惜,好景不长,随着嘉兴沿海岸线的变迁,海湾淤为沙地,外舶遂不能至。“久之沙涌,海潮渐隔,输会不至,居人寥落矣”。元时,芦沥巡检司犹驻于广陈,明初始移至白沙湾城。广陈逐渐离开海岸,今距海已约10余千米。

- K9 O9 L6 Z; r4 d
8 V% [5 j3 ^3 X
/ a" ~0 `% H) A* I/ S' b L! P

接着,澉浦港兴起。早在西晋时,澉浦已经开港。明代《续澉水志》转引旧志:“晋光熙(306)初,有毛人三集洲上,盖泛于风也。居民贸易,遂成聚落”,“人烟极盛,专通蕃舶”。古代阿拉伯文献中曾记载:唐后期外国船舶因黄巢起义移至中国中部海港地方交易,现代学者方豪疑此地即是澉浦。

! P. x! \8 V3 t0 a/ q* D- ]
& e4 x) F' _* s$ J6 W. B& g( ?( P" |
9 f9 F2 ?4 T4 @

唐开元五年(717),经朝廷批准,澉浦设镇。南宋绍定三年(1230)编纂的《澉水志》载:“望夫石在永安湖(今南北湖)仰天坞之右,山巅有石磐,磐侧有立石。昔日有海商失期不返,其妻登磐望夫,泣殒化而为石,因名”。南宋时称此传说发生于“昔日”,则至晚必为唐或北宋时,据此可知,南宋之前澉浦已是出海港口。

- B* ^: h Y5 r2 a8 }
( N; Z3 N+ D; l, x! ~8 C G
$ U7 R( u" c/ S7 L0 v

南宋绍熙(1190~1194)前,外商不能进入杭州港,乃以澉浦为临安市舶务的外港,接待部分来杭舶商。绍熙年间,临安市舶务暂罢,澉浦港全权接待来杭海舶,由于地近京师,商舶聚集甲于诸方,极为繁盛。

& v4 h' B9 h3 m7 \: f
6 h4 |. _/ w T
9 H# u, y4 _0 G% `) [/ Q/ S

开禧元年 (1205),置澉浦水军 ,且设造船场。淳祐六年(1246),在澉浦设市舶官。十年,置澉浦市舶场。当时,外船泊于龙眼潭码头,然后进入招宝闸,货物送至六里堰,搬入下河,运销内地。海路“东达泉潮,西通交广,南对会稽,北接江阴许浦”,“远彻化外”。

6 M0 _& ` T5 ^! a. p5 c& p
+ P- P" f2 Q: ?% q0 u( T+ b1 K* y% g
& R) @5 A- u) l5 h0 I' ?! F! s

据《澉水志》记:镇人“好侈靡喜楼阁,惟招接海南诸货,贩运浙西诸邦”,时称“商旅阜通”,外贸已具相当规模。其机构和设施有市舶场、市场、造船场及税场等。

2 f0 f6 _+ P o" K" o+ k3 `* S# \
+ ~( L% {2 Q* n) K. Y: ?) W9 D* L( U- n
7 h" P8 |2 J' W( M, e

元代,澉浦“招商云集,不减前朝”,设市舶司,为全国七个市舶司之一。

( |% p* S( J% E" v% W1 a( y
$ I8 w0 @" ^+ E
Q8 J* \: C2 L9 w! L

据《元史·食货志》载,由福建安抚使当地人杨发督理,杨发“每岁召集舶商于蕃邦博易珠翠香货,及次年回帆,依例抽解,然后听其货卖。” 至元十四年(1277),澉浦扩建码头,至正十九年(1359),输出粮食十一万石,二十三年又运出十三万石。

2 ~4 a) {* ]2 B
' W1 p( m g* N
- x* d3 c M* u4 J" R3 q) b

元朝廷把澉浦视为“远涉诸番,近通福广,商贾往来”的“冲要之地”,意大利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也记着:澉浦离杭州“二十五迈耳(海里)之远……,有极良的港口,有很多很大的船,从印度及别的地方装载巨量的宝贵货物来到这港,京师和这港口有一河相连,船舰可以上溯到这城和更远的地方。”

# t/ Q, h0 @) m* ~. [2 }9 @
3 h0 S7 r- N6 \9 [0 r$ o5 ?: G
4 @1 J8 r( c0 h( c |, Z

元皇庆时(1312~1313)“番舶皆萃于此”,成为我国东南部重要的海上交通和海上贸易的港口,时与沪渎(上海)、庆元(宁波)齐名。

% k! ^3 F/ g5 w: u0 M* N
4 L" t. k8 y( R( q- z& e0 e. _. S
/ `7 P; r9 J7 N+ F9 x9 }% Y$ B

明代,倭寇骚扰,朝廷实行海禁,又因泥沙淤积,澉浦港衰落。清康熙二十三(1684),解除海禁,恢复港口,但已远不如宋元时期兴盛。宋元时期,乍浦港也逐渐兴起。宋淳祐六年(1246年),乍浦开埠,港埠随即形成。

! O( ~" `& X: z! M: K9 Z1 w
6 L h5 y/ o3 ^' \
6 q( \& A, I9 }! T

当时的乍浦港口在唐家湾,即今陈山西侧唐家湾及汤山南麓山湾一带,有河通海。河宽约三十余米,海船可乘潮入内河,经圣塘关至广陈镇贸易。元代后期,乍浦港务渐盛,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番舶皆萃于此”。元至元《嘉禾志》称,澉浦“蕃舶萃焉”,“东北抵乍浦,商舶间至”。当时的澉浦和乍浦二港在同一县境,港区相连。元初澉浦建立市舶司时,乍浦随建立市舶务,贸易渐盛。

, u# l* u7 r4 x, z
. l+ a6 W+ y) b6 [% x% Q. g
- t. z. w3 E0 J7 j4 g
. W) b; @: A7 S' v; ~* `& `
u, m2 R6 b+ U6 ^+ O8 Y
2 @" m" p/ y/ ~2 ~

▲桥港相依(姚映杰 摄)

: n, B0 y4 n5 t+ S. y+ m5 N
# G6 F5 P& ~! x: y! c7 d8 I
; b: z3 Y4 z; i$ `2 Z

——本文摘自由嘉兴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张晓平撰稿的《话说杭州湾北岸》

3 y5 g& z/ U: p7 t- f" R2 ^) N& ^
. G' \1 v4 g$ N: I* f( \
" h- B; g* @ ^4 h q
$ Z- D2 K. o. W6 q
0 ?3 t; U" G8 e" ~
3 Y4 y, D* g# x

▲《话说杭州湾北岸》图书

8 _, X% X5 C8 u. Z& O0 U; t
' q0 v/ A1 o N+ R L( K) O' n
" T- {& n2 O# y9 g

【来自嘉兴文史】

7 e! T5 y6 @0 N/ }( J/ c
# c" J3 { `7 J
) B: _2 O m) s6 |6 ]& o0 U
举报/反馈
$ }! T$ h" z b# R
7 [& r4 q- }: k( f- l+ B, ~$ M2 R6 `. C. ]8 V3 m- R3 o3 W) D" w q }" o9 I$ ~8 i! }) w3 p( o' E: @( O 3 j3 k" W# {: N/ p; e6 E. p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红袖舞墨
活跃在昨天 16:0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