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地质样本采集装备 -海洋地质取样技术规程

[复制链接]
( R7 D# R0 P' N- f- T

2012年6月27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成功,成为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

% j+ Y# g4 M( A/ m) b" r

}# h- W4 w* T5 Y6 l" ]( U" S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我国第一艘深海载人潜水器。它由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蛟龙号”当前最大下潜深度7062米,最大工作设计深度为7000米,工作范围可覆盖全球99.8%的海洋区域。下潜至7000米,标志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集成技术的成熟,标志着我国深海潜水器成为海洋科学考察的前沿与制高点之一,标志着中国海底载人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 m) |" H7 r7 `' C* v

中国是继美、法、俄、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在全球载人潜水器中,“蛟龙号”属于第一梯队。作为潜水器家族“三龙”之一,和无人无缆的“潜龙号”、无人有缆的“海龙号”不同,“蛟龙号”的优势在于定点悬停作业。科学家通过搭乘“蛟龙号”可以对海底进行直接观测和取样,对海底某个点进行“解剖麻雀”式精细化研究。

; ^0 @3 J V" {3 F & o! D) D; s& Q2 e g7 o$ U

7 q, g7 z' q0 `) J' G* w

从诞生到使用,“蛟龙号”凝聚了无数科研工作者的心血

9 u" `9 S1 M H* S

2002年6月,科技部正式批准设立国家“十五”863计划“7000米载人潜水器”重大专项。“蛟龙号”选择7000米作为设计深度,本身就是对科学和工程极限的挑战。中国大洋协会作为业主,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国内深海装备研发优势单位,成为项目研制的骨干力量。彼时,国外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是6000米,每一米深度的增加都意味着技术难度的上升。

* W' A. g8 e% C- W

在“蛟龙号”顺利交付之后,从2009年至2012年,“蛟龙号”接连取得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试成功。2012年6月27日11时47分,中国“蛟龙”再次刷新“中国深度”——下潜7062米。这一试验的成功,其技术难度和意义不亚于载人航天。深海潜水器是海洋技术开发的前沿与制高点之一,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技术力量。

& b7 e9 P |' B

' U& _ X% j' m4 W' O. j x- ~

从2013年6月起,“蛟龙号”正式进入试验性应用阶段。2017年,当地时间6月13日,“蛟龙号”顺利完成了大洋38航次第三航段最后一潜,标志着试验性应用航次全部下潜任务圆满完成。

; n+ d7 L1 c- n

截至2018年年底,“蛟龙号”已成功下潜158次。深海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是人类未来发展的蓝色空间。作为我国正在应用的唯一一艘能够下潜7000米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探索深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V4 ?% r) @2 _4 X

【“蛟龙号”技术特点】

8 `6 Y9 K: f, l6 |- M s9 H+ ~

① 在世界上同类型的载人潜水器中具有最大下潜深度7000米,这意味着该潜水器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使用;

' w! y8 |7 h! Z6 F- m, }! @* M

② 具有针对作业目标稳定的悬停定位能力,这为完成高精度作业任务提供了可靠保障;

- L& C) U8 _# {: d

③ 具有先进的水声通信和海底微地形地貌探测能力,可以高速传输图象和语音,探测海底的小目标;

- U6 G, m" _/ }2 `

④ 配备多种高性能作业工具,确保载人潜水器在特殊的海洋环境或海底地质条件下完成保真取样和潜钻取芯等复杂任务。

# A4 K5 |5 n: L$ `5 h( y. y

1 j0 e$ [( y4 ] p1 U

“蛟龙号”可“断臂”求生

S& A& l2 T- Q$ y6 B0 e3 q

对潜航员来讲,海平面以下200米几乎一片黑暗。他们靠声纳系统知道哪有鱼洞、哪是坑、哪的障碍物需避开。3名潜航员在一个直径只有2.1米、封闭的载人舱里,一坐就是八九个小时,需要超人的耐力和心理承受力。

9 Y, {( R! K y7 c/ _

勘探过程首先由导航系统实现自动定向、定高、定深、定位,然后用“蛟龙号”装备的机械手臂进行采集样本作业。这里面有很多无人智能技术,机械手臂相当于人的肩、肘、腕等,采集样本“如同人手”。

7 |( \$ N T6 x1 t% {7 H8 l

3 b+ t" P t. A% X2 [( |" ~

处理好重量与浮力的关系是保障潜航员安全的关键。只要有足够浮力,潜水器就能浮上来。紧急情况下,可把携带的铁块、蓄电池箱、采样篮扔掉。如被海草缠住,“蛟龙号”将“断臂”,抛弃机械手以求生。最糟糕是陷入淤泥,若真如此,“蛟龙号”的报警系统会发射浮标到海面。母船立即到位、施救。

% a+ m3 u% S' h+ l: q

“深海一号”入水,“蛟龙”探洋添翼

* ?% ~% p: }% ~1 r& d$ C1 E' V, r9 c

2018年12月8日,我国首艘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深海一号”在武汉顺利下水。从今往后,“蛟龙号”有了自己的专用母船,我国又添一大洋调查利器。“深海一号”船长90.2米、型宽16.8米、设计吃水5.8米、型深8.3米,设计航速16节以上,续航力超过12000海里,设计排水量4500吨。在额定人员编制情况下,自持力为60天,可在全球无限航区执行下潜作业。

4 z- {: [7 z% k% Q, ^0 Q+ F6 h

; P( _ O0 P) K @. [4 R& x8 H7 l( _

“深海一号”是什么?大名鼎鼎的蛟龙号,是世界上第一台深潜超过7000米的载人潜水器。深海载人潜水器不是完全自主运行的,必须依靠母船补充能量和氧气。深海载人潜水器体积小,航程较短,每次海试结束后,它都会被收回到母船上,而不是在海中独立行驶。简单来说,“深海一号”这条船作为“蛟龙号”专用母船,就是支持“蛟龙号”业务化运行的海上平台。

/ F7 m1 c6 ]" u3 G$ `% C

“深海一号”是根据蛟龙号特点量身打造的,既定位为综合科考船,又服务于深潜。不仅能为蛟龙号深潜作业提供运载、就位、布放、回收、通信等水下、水面支撑,还具备数据、样品的现场处理和分析能力,同时还拥有专门的蛟龙号维护保养机库,能极大提升有效下潜次数,提高作业效率。此外,“深海一号”还能进行潜水器作业环境调查,例如水文、地质、生物、气象调查等。

) L, W p6 U# u9 M* k

探海12年,他是“离地心最近的人”

& ]2 Y/ o x! L) q! S( W

( m& @0 x2 J3 F! d) J( X. ~

“蛟龙号”潜航员傅文韬是7062米世界载人深潜纪录的创造者,他累计下潜70多次,两次将五星红旗插到祖国海域最深处,也曾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 Q0 `3 ]) ]+ e6 x/ f6 O* `

据傅文韬描述,海底是一个特别苍凉而厚重的地方,是一个万籁俱寂的世界。在那个地方可以感觉到所有活动的迹象都是非常缓慢的,地下有厚而软的沉积物。从观察窗看出去外面就是一个黑白灰的世界,没有人们日常所想象的那样的彩色珊瑚礁。海底的珊瑚礁基本都是以白色的为主,有颜色的很少。

# M% K3 P. `# L1 I$ I

潜航员这个特殊工作有它收获的一面,也有很沉重的一面。到现在为止傅文韬有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其中有两次在热液区(海水从地壳裂隙渗入地下遭遇炽热的熔岩成为热液)。据他回忆,作业的时候,潜水器无法像车一样平稳的停在地面上而是搭在斜坡上面,底下流缓慢的把潜水器稍稍吹偏了,导致两侧的观察窗不断缓慢靠近一排热液。深潜器最薄的地方就是玻璃观察窗,热液在观察窗旁边烧,仅差厘米级的距离,玻璃就会被热液烧炸掉。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但是纵使会有危险,也仍义无反顾,他说:“要奋斗再奋斗,见证中国海洋强国的诞生!”

$ H6 O e$ D Z0 J" K# `) _8 v6 B' ?

载人深潜器将追求更大下潜深度

0 W! m, l' B: o) j

未来,中国的载人深潜器还将在四个方面寻求突破。中船重工第七〇二研究所水下工程设计室主任胡震介绍,中国后续载人深潜器的目标,首先是向大洋最深的1.1万米深度进军;其次是使用更好更新的材料制作;第三是追求更大的下潜速度,以实现快速到达海底,又可以快速回到海面;第四是为“蛟龙号”船员提供更开阔的视野。

2 U6 i |% G9 N7 j$ [$ B: v) M

(来源:综合新京报、人民网、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中国共青团)

/ Q- |- y- D1 E" f0 P1 Z* w$ ^: u5 u 4 H) K! R/ N; {1 |" j, P. V ; X0 I# \! l5 F, [( L- ~; S 1 e @/ F$ K% l$ t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小仙居
活跃在昨天 11:1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