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中国海洋卫星服务遍及全球 - 海洋观测卫星技术

[复制链接]
* ~6 s0 {: A1 y; s

原标题:20年,中国海洋卫星服务遍及全球

% |4 q4 z1 m& G/ [5 @* p - H9 t) {' H l* ^7 e

张国航 毛凌野科技日报记者付毅飞

3 w3 O; i( Z: F$ l! z( t2 V' T/ U

大力发展、广泛应用海洋卫星,是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技术手段。从2002年5月15日首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卫星发射至今,已经过去了20年。作为中国海洋卫星的抓总研制单位,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持续深入探索、顽强刻苦攻关,推动卫星性能不断提高、应用日益广泛、效益更加显著、服务遍及全球。

4 H% G# d/ y. ` O; B

万里海疆迎“天眼”

* N# F- o0 z3 b: s% u

使用卫星对海洋进行遥感观测、获取各类数据、开拓应用空间,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自1978年美国发射第一颗海洋卫星开始,日本、加拿大、俄罗斯及欧共体(欧盟)国家相继发射了海洋卫星。我国有着绵延海疆,有着三百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急切呼唤一个能从太空遥视海洋的“科学管家”。

1 v6 x* R0 \3 V2 i$ @

面对蔚蓝色的呼唤,我国自1986年起组织开展海洋卫星研制、发射的论证工作。1997年,海洋一号卫星被正式批准立项研制。2000年11月,中国政府发表首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明确指出要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海洋卫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C$ e: e, p v$ K3 z9 k1 m1 m4 u# q

作为我国人造卫星主要研制单位,五院深度参与了海洋一号卫星论证,推动了卫星立项,并承担了卫星研制工作。

& F6 u- ~: b( k

在海洋一号卫星研制的过程中,五院研制团队积极创新、实现多项关键技术突破。例如,为了减轻卫星重量,海洋一号卫星采用了单轴驱动器驱动两个太阳翼的技术,这在当时不仅是国内首创,在国际上也不多见。另外,利用网络技术最新成果进行星务信息系统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电缆的数量与重量,同时也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卫星研制的电信号干扰难题。

5 Y8 ]; e$ r& q$ D% {+ q: D3 u1 w" i$ Z% A

△ 海洋一号卫星三维模拟图

5 C; T& o# A- t2 ?" N$ |

2002年5月15日,海洋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实现了我国海洋卫星“零”的突破。这也是五院于2001年8月成立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后,由该公司研制发射的第一颗应用型小卫星。5月29日上午,卫星接通地面,传来第一轨遥感图像数据,图像清晰,海洋特征明显。

& I8 Q1 a5 ]+ A) u4 Z z3 Z
" j/ y7 k* { v; B+ l ' q) x$ S' \) }4 e. @" a [7 `3 ? q0 O E5 c" p! F8 N 8 }6 g+ s- \4 X' e, l 展开全文 . m' Z, V- A* ^' }. h8 n 2 ~/ N. c$ f' k% ^. H/ t 6 M0 c) w! T: B% n3 E2 Z/ A
7 ? e& d% q T5 K- N
" K3 R& g9 ]. z+ h& r4 G+ d: b5 o) D/ Z

△ 海洋一号卫星拍摄的渤海海冰遥感影像图

C5 A9 y; p- u1 Q- N# e

我国广袤的“蓝色国土”从此有了“天眼”。

$ D' U1 v2 B7 s. h& P) [, f: T

海洋一号卫星上装载有海洋水色水温扫描仪和海岸带成像仪,主要用于海洋水色、水温环境要素探测。在轨运行后,该卫星为应用与重大专项提供长期数据服务,使我国海洋监测能力大大提升,社会与经济效益显著。

( A8 k" {3 E% o0 O8 m

海洋家族不断添丁

" H7 `: s6 ~# q

2007年4月11日,我国第二颗海洋水色卫星——海洋一号B星成功发射。与海洋一号卫星相比,海洋一号B星的观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同时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其在轨运行的稳定与可靠,实际在轨寿命达到了9年10个月,也因此成为我国小卫星领域有名的“寿星”。

) b% V& ]9 ?5 G5 w4 O - C( Y- G5 {$ w! D

△ 海洋一号B星模拟图

. C/ H( M- G$ D! x

2018年9月7日,第三颗海洋水色卫星——海洋一号C星升空,拉开了我国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海洋业务卫星的序幕。随着海洋一号A、B星的退役,海洋一号C星承担起我国海洋水色观测的使命,在海冰、赤潮、溢油、森林火灾、围填海监测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该卫星还为我国第十次北极科学考察任务提供了观测数据,保障科考任务顺利完成。

) s2 x, Y% F+ c |/ r0 _

2020年6月11日,海洋一号D星发射升空,开启了我国加快推动海洋卫星领域探索创新的新征程。海洋一号D星与海洋一号C星组成我国首个海洋民用业务卫星星座,将实现双星上、下午组网观测,大幅提高对海洋水色、海岸带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有效观测能力。

% {+ q- c1 @9 x4 D1 m5 C9 w( W " J' z" K7 G" n U* x

△ 海洋一号C星、D星组网示意图

: D' m" u6 ]3 J* A$ ~) _# s

海洋二号卫星是我国“十一五”民用航天科研专项计划的重点项目,经国务院批准于2007年1月启动研制。海洋二号卫星要开创多个“第一”,研制过程相当艰难复杂。五院的卫星研制队伍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创新与担当中唱响了“唱向大海的战歌”。

( q6 D4 u8 g5 F6 G) r0 f* L

2011年8月16日,我国迎来首颗海洋动力环境探测卫星——海洋二号卫星的成功发射。2012年3月2日,卫星正式交付用户。海洋二号卫星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了我国卫星遥感能力水平的大幅提升,推动了我国卫星研制技术和管理水平的跨越式发展。卫星在轨运行后,广泛获取了全球海面风场、浪场、海洋动力场、大洋环流和海表温度场等多种重要海洋动力参数,直接服务于海洋环境监测与预报、海洋调查与资源开发、海洋污染监测与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

8 r1 ?( R; J, K0 M' B5 }% W* z; ?; F) W% u$ F2 ^0 \1 |

△海洋二号卫星示意图

H, ~$ v. ?/ Y9 e

海洋二号卫星还与在轨运行的海洋一号卫星相互配合,以微波、光学两种观测手段,将海洋动力环境监测与海洋资源探测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海洋立体监测体系。

# T) W" I4 Z4 @+ j- e# U0 f

建设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

$ ^+ H+ ]# n, p9 q+ Y/ ?

2018年10月25日,海洋二号B星一飞冲天。该卫星是我国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的首发星。海洋二号B星可持续对海面风场、海浪、海流、海面温度、海上风暴和潮汐进行监测,形成连续、稳定的海洋环境监测与数据获取能力,在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环境预报、海洋资源开发等领域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卫星还具备全球船舶识别(AIS)和海洋浮标测量数据收集(DCS)等功能,进一步推动和促进了海洋领域的应用研究。

1 X0 { t0 V. I; R& u. c6 S/ I 5 S0 u3 K, Q& P/ b2 y

△ 海洋二号B星模拟图

6 J0 T. u5 C# f- z4 S

2020年9月21日,我国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的第2颗卫星——海洋二号C星成功发射。该卫星具备测量全球海洋表面风矢量和全球海面高度,全球船舶自动识别以及接收、存储和转发全球海上浮标测量信息等一系列能力,入轨后与海洋二号B星组网,可大幅提升我国海洋观测范围、观测效率和观测精度。

) l+ e8 w8 C q+ K" \9 | - @6 M3 x- w. \9 F7 f) w: O

△海洋二号C星模拟图

/ g3 B. O* v; g% M$ X. S6 O

2021年5月19日,海洋二号D星成功发射。该星与海洋二号B星、C星在轨组网,建成我国首个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三星组网运行后,仅需6小时,全球海洋监测的覆盖能力达80%以上,海洋监测的效率和精度大幅提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将高效服务于我国海洋防灾减灾、海上交通、发展海洋经济等工作。

/ N1 w- n, C0 B/ K) | ) A6 S, b5 J+ p1 [ y! S3 s6 u

△海洋二号B星、C星、D星在轨组网示意图

$ ^( h! f% Z9 C& ]

中国海洋卫星走向国际

# }- P" S% t% X* S

中法海洋卫星(CFOSAT)是中法两国合作研制的首颗卫星。2018年10月29日,该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9 f! P4 `" D6 ?0 o% E7 T; }# B % n$ x _# ~6 z( n) V( ?0 e

△中法海洋卫星示意图

$ h+ R) K. u- Z! N; O% m A7 l

中法海洋卫星是中国航天历史上第一次同先进宇航国家开展系统级、全流程的合作。五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是卫星的中方抓总研制单位。卫星平台由中方提供,两台有效载荷由中法两国共同承担。其中,中方负责研制海风观测载荷——全球首台新型体制的微波散射计,法方负责研制海浪观测载荷——全球首台新型体制的雷达波谱仪,借助两台先进载荷,卫星首次实现全球风浪同步观测。此外,卫星的运载发射和测控工作由中方承担,中法双方均建有数据接收地面站。

2 a6 @3 t% B4 k/ ~( l% X$ I

中法海洋卫星主要用于海洋动力环境监测,实现了对海洋表面风和浪的大面积、高精度同步观测。该卫星还能观测陆地表面,获取土壤水分、粗糙度和极地冰盖相关数据。卫星获得的探测数据由中法两国科学家共享,拓展了两国在航天技术、海洋科学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合作。同时,该卫星数据还提供给世界各国科学家、预报员使用,为海上船只航行安全、全球海洋防灾减灾、全球海洋资源调查提供服务保障。

: J+ \9 ~. f4 ~! ~) O! F1 q3 g $ A& }$ z3 |8 g! I

△ 中法海洋卫星研制现场

. {3 Q% d' w0 l( G

20年来,有了海洋卫星,海洋对我们而言已大不同。如今我国海洋卫星已进入组网观测时代,形成对全球海域连续高频次观测覆盖能力。

! `3 H0 S8 j% Z& e, h- H1 x

(图片来源: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q9 }. v; u5 k! [& s1 R8 h
" [% K. g) \3 \: n) s6 ] / T3 _( M: a1 \8 D3 B $ S# V4 s3 ~* v

责任编辑:

" N: C, h5 m1 L) `( F* | G/ E# G+ m6 C _) |- u 5 o! T5 N; E1 z+ Q0 ~3 O7 W0 A" Z, b- o6 ~, c 9 e* s4 V) }1 h9 y- U5 ~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羊哥哥的店
活跃在昨天 17:4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