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候变化海洋蓝皮书(2020) - 沿海气候变化适应

[复制链接]
& p* K; Z/ L0 R, P9 ]

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影响,近百年来,全球正经历着以变暖为显著特征的变化,海温持续增高、海洋酸化加剧、海平面加速上升、极端海洋气候事件强度加大等,对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引起当今社会的高度关注。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相继发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和年度气候状况报告,全面评估气候变化的现状、潜在影响以及适应和减缓的可能对策。

2 A4 G+ m/ S' @* m5 j, e: G" A6 s6 r( P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东邻太平洋,西依欧亚大陆,拥有超过 1.8 万千米的大陆海岸线,受海陆不同因素的影响,中国海洋气候变化特征极具区域特点。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区域,同时也是全球海洋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脆弱区,面临的风险更高。

# f v8 B9 Y; J1 o/ K% k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基于海洋观测网及相关数据,编制完成《中国气候变化海洋蓝皮书(2020)》,公布了全球、中国近海关键海洋要素的最新监测信息。

8 Z6 N( I' i$ G' X% E7 T

全球海洋气候变化

. V$ _& u3 M! M3 q z: w

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趋势进一步持续。2019 年,全球平均表面温度比工业化前水平(1850~1900 年平均值)高 1.1±0.1℃,是有现代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暖年,过去五年(2015~2019 年)是有现代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五年;过去十年(2010~2019 年)全球平均海表温度高于1870 年以来的任何一个十年;全球上层海洋热含量再创新高;南北极海冰范围均较常年值(1981~2010 年平均值,下同)偏小;全球平均海平面达到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自 1980 年以来全球开阔海洋 pH 明显下降。

) B9 J. p# k! p: A

中国海洋气候变化

1 E) J6 f5 x' o D* r7 U0 }7 ?

1980~2019 年,中国沿海海表温度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2011 年之后升温趋势尤其显著,其中2015~2019 年连续五年处于高位。2019 年,中国沿海平均海表温度较常年值高 1.1℃,为 1980 年以来最高。1980~2019 年,中国沿海海表盐度总体呈下降趋势。

! k7 J# p+ x$ C- X9 h5 r ~% g( z8 X

1980~2019 年,中国沿海海平面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 3.4 毫米/ 年。2019 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较1993~2011 年平均值高 72 毫米,为 1980 年以来的第三高;中国沿海平均高高潮位和平均低低潮位总体均呈上升趋势,平均大的潮差总体呈增大趋势,并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其中杭州湾沿海平均高高潮位和平均大的潮差上升速率最大,天津沿海平均低低潮位上升速率最大。近几十年,中国沿海极端波高长期变化趋势存在区域差异,其中渤海沿海总体呈下降趋势,东海至南海北部沿海总体略呈上升趋势。2010~2019 年,中国近海波高在 2011 年和 2010 年分别处于最高位和最低位。

( ^/ U0 \5 r( R1 g

1963~2019 年,渤海沿海年度海冰冰期和冰量均呈波动下降趋势。

1 o; [5 n8 { z Q

2019/2020 年冬季,渤海冰情较常年偏轻,海冰主要出现在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仅有少量浮冰。2019 年 12 月上旬渤海初现浮冰,2020 年 2 月底终冰。

" C% e* a* O8 J6 a2 L9 O# R

1979~2019年,中国近岸海洋表层pH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平均每年下降0.0021个 pH 单位,其中 1998 年海洋表层 pH 最高,2014 年最低。江苏南部、长江口、杭州湾近岸海域受黑潮、陆架混合水团、长江冲淡水等的影响,海洋表层酸化明显。南海近岸海洋表层 pH 趋势性变化不显著,未呈现明显的酸化现象。

7 y$ U% ?& t# W V

1980~2019 年,中国沿海气温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东海沿海上升速率最大,南海沿海最小。2019年,中国沿海平均气温较常年值高 1.2℃,为 1980年以来最暖年;中国沿海风速呈波动下降趋势,2000 年之后风速均低于常年值;中国沿海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均呈下降趋势。

7 G' b7 ` k. R6 v' o" N& j9 e! ~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沿海暖昼日数、极端高温事件累积强度和暴雨以上级别的降水日数均呈显著增加趋势。2019 年,极端高温事件累积强度为有记录以来第四高,暖昼日数为 1980 年以来最多;中国近海年平均海洋热浪发生频次、持续时间和累积强度均呈现显著增加趋势。2019 年,中国近海 97% 的海域至少发生了一次海洋热浪事件,其中渤海海域、江苏近海海域、长江口海域和海南岛周边海域海洋热浪频次达 7~12 次。

4 _( G6 y- N+ Q# a$ G8 [( H. Y

1980~2019 年,中国沿海年极值水位和年最大增水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年最大增水发生时间多集中在7~9 月,绝大多数发生在风暴潮影响期间,其中台风风暴潮引发的年最大增水比例超过 85%。2000~2019 年,中国沿海致灾风暴潮次数呈增加趋势,2019 年中国沿海共发生风暴潮过程 11 次,其中致灾风暴潮5 次。2019 年,中国近海出现有效波高 4.0 米(含)以上的灾害性海浪过程 39 次,其中灾害性台风浪过程 15 次。

. I- D' d+ {% }) y2 D) b% K

1980~2019 年,黄海冷水团 8 月最低温度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2019 年,北黄海冷水团 8 月最低温度较常年同期高0.76℃,南黄海冷水团 8 月最低温度较常年同期高 1.47℃,均为近十年以来最高。

4 c8 {3 }. A3 S+ S4 \6 v& Y

1980~2019 年,东亚夏季风强度年代际波动特征明显。2019 年,东亚冬季风强度偏弱、东亚夏季风强度接近常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偏大、强度偏强、西伸脊点位置偏西;冬季北极涛动接近常年状态。

1 C7 p! t# n9 p( g. M

2018 年 9 月至 2019 年 6 月,赤道中太平洋发生了一次弱厄尔尼诺事件,秋季后海表温度再度升高,2019年 11 月至 2020 年 3 月形成一次强度极其微弱的厄尔尼诺事件。2014~2019 年,太平洋年代际振荡显著偏强,处于暖位相。2019 年,太平洋年代际振荡指数为 0.65,较 2018 年高 0.42。

4 y6 Z' X% s0 w, Z- ~

本文摘编自《中国气候变化海洋蓝皮书(2020)》一书。

$ z7 j, [$ A% c5 L! o* I8 E
ISBN:9787030680266,定价:98元* N: D" L5 v- ^7 L3 Q6 z2 [ / |2 w, @" b! r0 Y- A. w& K

内容简介:

4 t) \9 k" i1 ? R% |: e8 q/ I. @, K! z

为全面反映气候变暖背景下海洋关键指标变化的科学事实,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基于海洋观测网和其他相关数据编制完成本书。本书内容分为三章,分别从全球海洋状况、中国海洋状况以及影响中国海洋状况的主要因素三个方面给出海洋气候变化的最新监测信息,可为沿海各级政府和决策部门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基础支撑,为社会公众提供科普宣传基础信息,并满足国内外科研和技术交流需要。

0 ~0 m6 q( z8 Q

本书可供海洋、气象、水产、环境、交通、水利和测绘等领域有关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供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等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 U% a. Z0 ^* b% Y Y! p

目录:

$ }, n( N# P. d9 e$ A8 h& Z/ F

前言

" s4 l3 r% c* }$ B& O: e/ _

摘要 1

8 b5 ~3 O9 J( r$ T

Summary 3

* i- M3 r _% u5 W

第1章 全球海洋状况 7

: f( c* @9 @/ L, [- A

1.1 表面温度 7

7 B; I: y; d+ q$ B' w: ~% w: p

1.2 海表温度 8

9 d$ T& ^! n6 j8 L

1.3 海洋热含量 11

3 X# X/ }, R- T$ X+ \3 y' _1 N9 i. _

1.4 海平面 12

; V2 e5 E! p2 i

1.5 海冰 15

; a4 [7 R& a5 @# g

1.6 海洋酸化 17

4 r6 j! h$ g6 z, P- K- ?

第2章 中国海洋状况 18

! K% ]0 P2 s9 k4 _$ E* ^7 N' F

2.1 海洋要素 18

; z" n1 m! j7 a1 g3 n8 z' f) U

2.1.1 海表温度 18

/ o. O9 w1 W" }0 U

2.1.2 海表盐度 22

Z2 W0 }2 m4 Y9 s, N% d9 a

2.1.3 潮位 25

/ x# E `7 f( I7 Q0 K

2.1.4 海平面 30

+ _- y. {; j" T' Z/ u

2.1.5 海浪 34

/ n7 r8 c% B( O! n$ z: l

2.1.6 海冰 39

' {# i, M: E% ^0 E( m

2.1.7 海洋酸化 41

3 b. ^, P: e' }" j

2.2 气象要素 43

" |+ V$ i3 H. n5 ]5 c, O" i

2.2.1 海面气温 43

- B8 K* b6 A. O* H/ B

2.2.2 海平面气压 48

& i, {- f) _& `; H* ?! t

2.2.3 海面风速 52

6 J. p* }8 |: S9 M$ b

2.2.4 海气热通量 55

! ` v8 N) @* A3 z

2.3 极端事件和典型海洋现象 60

; a& o) N$ Q& \, Y& Z8 M* B: Q

2.3.1 海洋热浪 60

1 A M) e0 I# d3 e) Y

2.3.2 极值水位 62

8 y; r( }: b# Y& }6 x, b: x3 R8 t. c

2.3.3 风暴潮 65

" d8 Y: h5 N8 J# a; s2 [0 W

2.3.4 灾害性海浪 67

' u B Q3 Z- _; |5 F9 g

2.3.5 极端气温 67

* f' J4 s$ W6 H+ K K& `

2.3.6 极端降水 69

3 _8 Y# @. j/ R4 s

2.3.7 黄海冷水团 71

6 i9 M) `; E/ P5 O/ H9 V( W

第3章 影响中国海洋状况的主要因素 73

! z" P! r6 }( Z, e# F

3.1 大气环流 73

$ X2 ~9 {" E7 c5 M( t- l# s" E

3.1.1 东亚季风 73

9 }9 t- E/ p N0 A' w

3.1.2 副热带高压 75

7 O3 y7 J1 Q: L6 d& I! R+ X

3.1.3 北极涛动 76

- G. _. @; o% X0 W" U

3.2 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 77

/ F) m' }+ ~! |& ?' G& _

3.3 热带印度洋偶极子 79

( ?, ?( F; _. u5 N- |

3.4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79

% C% N$ p( d4 h$ ?4 O

参考文献 81

# D6 n4 I7 k7 ?/ N( f' _9 {

附录Ⅰ 数据来源 83

附录Ⅱ 术语表 84; N1 s W. o/ l* u2 U& o 1 L& N9 }( n ~1 I! Q) F+ p ; C, r% a) c/ E, x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深宫鲍
活跃在昨天 12:0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