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城市】青岛VS深圳 这场海洋“排位赛”如何竞速?

[复制链接]

15548f19f653f0788272871d32722db7.jpeg

海洋是深圳国家基因库聚焦领域之一,深圳市正加快推动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

029fe7e518d91d503847fa45a8d3db2a.jpeg

深圳海洋博物馆设计图。(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提供)


% R6 K" k; r& |0 X/ J0 U: v

深圳临海,但海洋特色暂未凸显,加之临海面与香港接壤,不像是一座海洋城市。不过,在“海洋强国”的战略背景下,在“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国家使命下,深圳以东西两条海洋走廊为核心,加快构建“两翼齐飞”的海洋经济产业发展格局,正以朝气蓬勃的气势培育蓝色动能。

自提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设想后,我国众多沿海城市纷纷开展了系统研究和具体工作,但暂未有哪座城市一骑绝尘。“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概念提出者、北京大学教授张春宇近期分析认为,我国临海城市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建设工作基本处于起步阶段,而深圳市的行动最早、措施最实。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依海而生、向海而兴的青岛来说,海洋是青岛最鲜明的城市特色和最大的本土优势。青岛市第七批赴深圳体悟实训干部表示,青岛正在加快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深圳擘画的发展蓝图可资借鉴,成为青岛扬长补短、进位争先的参考书。

' I) j& x# \" d" ~2 D

将海洋置于城市发展战略位置,高标准规划布局

8 n) Z& G1 @  j' a0 ~% ^; P

在深圳的西海岸,29.36平方公里的会展新城及海洋新城片区眼下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当中,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会展场馆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有正在建设中的世界上最大的室内滑雪场深圳冰雪文旅城,还有深圳正在打造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先锋范例海洋新城。

其中,海洋新城7.44平方公里,对标世界三大湾区,设计采用离岸多岛式生态造陆布局,海岸带、内河和近岸城市空间相互结合,犹如一座座不同的岛屿,彼此又互相紧邻串联。按照规划,海洋新城将着力发展“1+2+3”蓝色产业体系,1个核心产业为海洋电子信息与大数据,2个重点产业为海洋高端智能装备、海洋专业服务业,3个未来产业为海洋新能源、深海资源开发、海洋新材料。通过深入开展粤港澳和全球海洋创新合作,建设成为全球海洋治理的战略合作平台、中国海洋生态文明的示范标杆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海洋科创高地。

在深圳的东海岸,大鹏新区作为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载区、打造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其科技创新湾、海洋经济湾、滨海文旅湾及大鹏半岛主题旅游景区“三湾一区”加速蝶变,海洋科技创新、海洋产业发展、海洋生态治理等先行先试,正在从海洋大区向海洋强区转变。

其中,在大鹏新区坝光片区,深圳唯一的海洋大学深圳海洋大学加速建设,投资约48亿元,计划今年开始招生;国家深海科考中心逐步搭建过渡场所,初步估算项目投资73亿元,机构运行投入12亿元。在大鹏新区新大片区,深圳海洋博物馆在此落户,由普利茨克奖得主妹岛和世、西泽立卫领衔的有限会社SANAA事务所设计,总投资约58亿元,总用地面积约5.77公顷,总建筑面积约10.8万平方米,预计今年第一季度启动建设、2024年建成,届时将成为集收藏、研究、展示、科普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海洋博物馆,成为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文化新地标。

应该说,深圳是海滨城市,有海洋产业,有海洋文化,但与其已获得的其他鲜明标签相比,海洋城市的能见度较低。但是,深圳将海洋产业列为重点支持的5大未来产业之一,正通过一批标志性、代表性、关键性项目,形成示范效应,有效支撑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让“海洋深圳”成为这座城市更醒目的标识。

记者梳理发现,自2017年《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首次提出“推进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到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截至目前,获得国家支持的深圳已发布《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决定》《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实施方案(2020-2025年)》《深圳市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公开征求意见稿)》等多个重要文件,其《深圳市海洋发展规划(2020-2035年)》正在编制中,是未来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另一个纲领性规划。

从已发布的文件来看,深圳将海洋置于城市发展的战略位置,提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三步走”战略,设置了2020年、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三个阶段性目标,最终到本世纪中叶,海洋发展达到全球一流水平,全面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成为彰显海洋综合实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先锋。而在“十四五”期间,深圳将围绕海洋经济产业、科技创新、文化生态、综合管理和全球治理五个领域,持续推进和新增共计63个涉海重点项目,配合以12条新政等具体政策措施,夯实海洋事业四梁八柱,到2025年成为我国海洋经济、海洋文化和海洋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标杆城市和对外彰显“中国蓝色实力”的重要代表。

深圳的海洋发展目标也得到了广东省的支持。2021年12月中旬,《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支持深圳建设“蛇口-前海—海洋新城—光明”西部海洋科技创新走廊和“盐田—大鹏—深汕”东部向海发展走廊,吸引更多国际组织和机构落户,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深圳的高标准海洋规划,对青岛是启发,也是鞭策。“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离不开高标准规划布局,青岛应长期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驻青科研院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参与了 《深圳市海洋发展规划(2020-2035年)》编制,该所海岸带科学与海洋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刘大海表示,青岛应把“保持东亚海洋科技第一城,力争成为中国海洋经济第一城”摆在城市发展的突出甚至首要位置上,高度重视青岛驻地的国家海洋科研机构、大学和重点企业,共同开展海洋规划和建设。他建议青岛以 “北方海洋经济中心、中国海洋人才中心、东亚海洋科技中心”为目标,靠前发力海洋科技和人才政策,积极推出有利于海洋人才来青留青的政策。同时,瞄准“国内第一、世界一流”目标,高起点、高水平规划建设海洋重点项目,有的放矢,实事求是,不断强化青岛海洋特色,彰显辨识度、增强竞争力。

) g8 L; M# _* c5 A0 R- y2 X

明确发展路径,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

0 A: t* _' U, ^2 I5 S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概念源于2012年挪威海事展、奥斯陆海运和梅农经济等机构联合发布的《全球领先的海事之都》研究报告。时至今日,意译而来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早已不仅仅强调国际航运中心,而是一个新名词、新概念,兼具全球城市、中心城市、海洋城市特点,一般来说,是指海洋整体实力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心城市。

深圳市委党校(深圳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谭刚表示,国际社会对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评价,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战略取向和实施路径。根据发布的报告,其评价方式是在对20多项客观指标以及全球200多个行业专家主观评估后,最后综合形成排序,每次评估都会根据全球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对评价指标进行调整。根据最新报告,客观指标包括航运中心、海事金融与法律、海洋科技、港口与物流、城市的吸引力与竞争力等一级指标5类、二级指标25项。深圳、青岛在4次排名榜单中均未进入,客观上表明这些城市距离国际公认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仍有较大差距。

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需要不断找准定位,形成优势策略。参考新加坡、汉堡、鹿特丹、香港、伦敦等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发展历程,谭刚把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建设路径分为“全球海洋+中心”“全球+海洋中心”“全球中心+海洋”三种模式;张春宇则根据排名报告,将其中各项指标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20个城市定义为“综合型海洋中心”,将某个领域具有强大专项竞争力的30个城市定义为 “特色型海洋中心”。换句话说,一座城市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可以是海洋全球整体实力占据优势,例如伦敦;抑或是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基础上,形成海洋特色突出的城市,例如东京、香港等。专家认为,目前深圳、青岛等众多临海城市更适合选取某个或某几个海洋领域,集中资源,精准发力,建设特色型海洋中心。

以深圳为例,这是我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城市,具有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和潜力;同时,深圳是我国金融中心之一,具备设立大型海洋金融机构并依托海洋产业基础和金融机构体系开展海洋金融创新的能力。张春宇说,深圳可以选择海洋科技和海洋金融作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突破领域。在发展海洋科技方面,深圳正引进和建设一批海洋科技研发中心和企业,如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引进高规格研究团队和领军人才,形成海洋科技要素集聚;在发展海洋金融方面,深圳已尝试设立深圳海洋产业基金,目前正在探索建设国际海洋开发银行。

对于青岛而言,海洋科技和海洋人才是独特的优势。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海洋领域的谋划布局,赋予了青岛海洋发展独树一帜的实力。目前,青岛拥有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近30个国内一流海洋科研机构,占全国1/3以上;拥有涉海两院院士20余位,占全国总数的近70%。除中国海洋大学等本土涉海高校外,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齐鲁工业大学海洋技术科学学院青岛园区等众多国内知名高校在青密集布局海洋学院、园区、高等教育机构,进一步增强青岛海洋发展的实力。

当前,青岛正加快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对标一级评价指标,青岛在立足、提升优势的同时,应进一步发展航运中心、港口与物流。实训干部张平说,上海、天津、广州、深圳、厦门等近期纷纷制定支持邮轮产业发展的规划、政策,其中深圳邮轮产业发展具有政策扶持力度大、服务保障水平高、注重综合服务配套等特点,她建议参考深圳做法,每年由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邮轮经济发展,聚焦制造设计产业集群、运营企业集群、港口服务产业集群,持续做大做强产业链,争取邮轮公司在青岛投放更多运力和产业资源。

“在全球三大湾区中,纽约、东京等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在产业、科技创新特别是金融等领域都具有显著优势。青岛还应在海事金融与法律、城市的吸引力与竞争力等方面加快发力。”谭刚表示,海洋金融、涉海法律是现代海洋服务业的代表性行业,深圳、青岛等城市应加快培育海洋上市公司、扩大海洋产业金融运营业务、增强海洋产业贷款规模、扩大海洋保险等,同时,重点在优化城市营商环境、提高创新创业水平、增强产业集聚能力以及吸引海洋产业企业与高端人才等方面推进,为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打造坚实的软环境支撑。


$ W! D4 ?: g( g

推动陆空科技“下海”,塑造海洋产业“三二一”结构

( m8 ~/ S( {# _5 i. j' p

2014年,一群主要由吉林大学毕业的创业者组成团队开始研发航拍无人机,取名“行天者”。当时的无人机赛道竞争激烈,持续地投入和付出,仍步履维艰,看不到前路。一次路演结束后,某投资人不经意的一句话提到了“水下”这个字眼,让团队意识到研发水下产品更有希望。2016年,创始团队达成共识,决策由空中无人机转做水下无人机,把较成熟的无人机技术带到水下,研发民用级的水下机器人,即“潜行者”。后来去掉“者”字,成为如今的深圳潜行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目前,潜行创新已完成4轮融资,是水下科技行业的领军企业,被授予“2020深圳最具投资价值企业50强”,其“便携式水域智能无人装备”项目于2021年底落户青岛。

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离不开海洋科技创新。潜行创新的案例表明,并非所有海洋领域的科技创新都是从“海里长出来”的。实际上,陆空科技和海洋科技并非泾渭分明,很大一部分可以相互转化,在海洋中找到更大的应用场景。

中兴通讯、研祥智能、华讯方舟等大型电子信息龙头企业已进军海洋通讯、船舶导航等海洋领域;大疆科技等一大批新兴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企业的高新技术也逐步延伸嫁接到海洋领域……当深圳日益重视海洋领域发展、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海中看到了新的机遇,纷纷推动陆空科技“下海”。深圳也积极引导,进一步推动陆海优势产业融合,在2021年底发布的 《深圳市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公开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支持深圳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开发的产品和服务应用在海洋领域或将海洋科技成果应用于非海洋领域,采取综合评定方式,按照产品采购或技术服务合同金额的20%予以事后资助,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

截至目前,深圳共有涉海企业7000余家,拥有一批综合竞争力强的品牌企业,涌现出一批成长潜力大的新兴企业。2020年深圳首次官宣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 “年报”,数据显示,2016-2019年,深圳海洋生产总值由2012亿元增长至260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提高到约10%。青岛2018年海洋生产总值3327亿元,占全市GDP的27.7%,相较而言,深圳海洋经济总量不大、比重不高,但深圳海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21年上半年,深圳海洋生产总值增长30.9%,青岛为21.9%。

同时,深圳主要海洋产业内部结构的快速优化也是一大亮点。

今年元旦,我国自主三代核电站华龙一号中核集团福清核电6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开始向电网送出第一度电,成为全球第三台、我国第二台华龙一号并网发电机组。日前在深圳举行的高交会上,中广核携华龙一号等科技成果亮相。中广核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广核将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等三个方面,助力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位于大鹏新区的深圳国际生物谷海洋生物产业园是国家发改委批准的首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之一,也是深圳唯一的海洋生物产业园区。通过园区平台,深圳市龙科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与深大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合作,对“海葡萄”进行人工养殖和活性物质提取,在国内率先实现产业化,一年即实现海葡萄生产规模世界第一。

深圳国家基因库聚焦生命、海洋等领域,为全球生命科学的科研及产业打造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生物产业快速发展;深圳华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先后完成全球首个弹涂鱼、海马、巴沙鱼等物种的染色体级别基因组图谱,推动种源经济、海洋药物与海洋健康食品发展……

当前,深圳以海洋新兴产业为重点,以海洋金融等高端服务业为核心,大力发展海洋高端装备产业、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洋新能源产业、海洋金融业、航运业等行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油气业占比由超过90%降至56%,海洋高端装备产业、海洋金融服务业、海洋信息服务业和海洋技术服务业占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0%,海洋产业呈“三二一”稳定产业结构。

目前,青岛市海洋产业仍以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海洋设备制造等传统产业为主,海洋新旧动能转换活力不足、力度不够。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纪委书记、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筹)副主任冯伟,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振宇等专家及实训干部王蕊表示,借鉴深圳发展经验,青岛应持续招引、支持包括涉海企业在内的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推动陆空科技成果向海洋领域转化。同时,利用青岛涉海高校、院所集中的优势,加快培育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新型研发机构,打破传统科研机构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通过探索“楼上楼下”综合体、创新联合体等创新模式,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将创新与转化深度融合,跨越科技成果转化“死亡之谷”,从而推动海洋新兴产业发展。

纵观人类发展史,走向海洋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21世纪是海洋世纪,向海洋要资源、要空间、要生存,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也是城市间竞争的战略要地。从海洋经济区域发展来看,以山东—青岛、浙江—宁波、福建—厦门、广东—深圳等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为支撑,由此构成分别位于北部、东部和南部的全国三大海洋经济圈,成为对接“一带一路”的重要平台。国家发改委2021年底表示,“依托有条件的沿海城市,打造若干具有影响力的海洋城市”、“深圳、上海、青岛、宁波、天津、大连、厦门等将建设现代海洋城市作为‘十四五’时期重要任务予以谋划推动”。总体来看,深圳、青岛在建设现代海洋城市中同处一个赛道,同频共振,当前的决策部署将决定城市未来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 O: p2 M/ m8 T6 o* G
7 ?9 m9 b( o$ m% d; n. u2 S
0 Z: K& b  t( e% \# G& T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活着便精彩
活跃在2022-4-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