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增林等:海洋空间规划研究关键问题

[复制链接]
海洋空间规划受到海陆空间的共同影响,如何识别筛选海洋空间规划中的陆地和海洋要素,剖析海洋空间规划中的陆海协调机制,判别海洋空间规划中流动要素的作用方式、作用强度等,已成为开展海洋空间规划实践和不同空间模式研究中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8 q1 d' h4 N7 f  U一、增强海洋空间规划科学基础# b& D, K: j7 b; r6 L
在陆地资源环境受到限制的背景下,海洋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海洋空间规划更应该站在动态性、开放性的视角上审视空间功能分布,分析人海关系地域视角下资源开发、产业布局、生态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关系,识别影响人海关系与海洋空间规划的关键变量。5 y8 Y1 H/ D9 t% C
一方面,需要分析陆海统筹内在机制解释,分析“陆—人—海”各系统组成对于陆海统筹机理的影响。如,生产要素向沿海地区的过程,随着要素集聚,同样的空间可承载更多的生产能力,但对空间的胁迫方式与路径会有所差异。8 o6 N* O9 w/ F- A1 K) _
另一方面,要素流动带来资源集聚的同时,也会加剧要素分散。如沿海流域产生的污染物质最终汇入海洋,污染物质跨区域流动的空间溢出效应,导致周边环境与生态系统安全问题亟须关注,苏北浅滩海藻养殖成熟时期,随洋流北上移动,导致山东沿海地区出现赤潮等现象屡见不鲜,成为制约区域合作的重要原因。" p# L0 Q" ?, m8 l
此外,要素流动改变了原有空间区位,港口与城市的关系日益密切,陆海统筹视角下的港城空间作用机制分析仍需加强。需要指出的是,我国海洋空间规划表现出过多的硬性标准制定、统一产业规划。相关规划在起步、实施、评估的过程中政府起到绝对的主导作用,涉海企业、从业人员与社会公众并未形成互动机制,因此,探索不同尺度的利益相关者权益保障机制,洞悉社会发展现实需求,成为重构海洋空间规划的关键之一。
# c+ |7 Y3 ^3 l- m二、健全海洋空间规划应用评价体系
/ Q% Q7 ^( ~/ d( C8 ?' V% c* ]海洋空间规划是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表现。
: d4 L8 z8 G. S9 V首先,海洋空间规划已经在评价范围、相关概念界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相关部门在海洋空间规划制定过程中,应该关注区域地理本性,根据区域发展现实需求对空间功能进行细化与修正,突出规划的指导性与应用性。0 S3 t( _/ F- |: U. N: a, s
其次,在生产力发展与全球化的冲击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海洋空间规划正由垂直化迈向多元化治理,区域本身的有效参与成为海洋空间规划的基础,而流动要素的演变则成为海洋空间规划的挑战。海洋空间规划对要素流动的响应机制。探索生产要素在流动视角下的全新组织形态,探索流动要素导致空间演变下的空间规划挑战与目标实现的路径与过程。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直接冲击海洋空间管理机制。同时内部需求调整与升级,加剧海洋空间规划的复杂性,研究“自上而下”的适应性管理框架与“自下而上”的适应性管理过程。探索海洋空间规划的适应性治理实践,修正人海互动关系,进一步创新海洋空间规划动态适应机制。0 e4 U* i" J( t1 x4 `+ H) U; b
综合考虑海洋自然单元、沿海经济发展水平与行政区划,海洋空间规划面临评价结果落实与冲突协调等问题,还需解决不同层级与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困境,小尺度海洋空间规划如何落实应成为关注重点。
/ s( H; K" \; c0 l/ {三、完善海洋空间规划技术方法
7 o! e2 ]7 [. J( s' L现有海洋空间规划中已对各沿海空间功能进行划分,但在实践过程中,仍需要各地根据当期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识别影响空间功能的关键因子,进而选择合理指标、评价框架以及评价方法,因地制宜地改进海洋空间规划体系。( j! }" `; {! k% P# z3 q$ O
首先,在规划指标选取方面,应深刻理解“陆海统筹”与“多规合一”的基本原则。如在重点开发区域,关键影响因子应是人类用海与空间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而建设用地与用海之间是否需要匹配与关联,港口空间与城市空间扩张范围如何界定仍缺乏相关研究。在评价方法选取方面,海洋空间规划涉及项目较多,海洋生物资源确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三区三线”划定相互融合。在综合集成过程中,应考虑因子或指标间相互作用关系进行评价。在沿海平原地区,地形平缓为沿海工业区提供空间的同时缺乏深水岸线,制约了沿岸港口的布局;礁石岸线水深条件较好,适宜港口布局的同时又受到岸线管制需要。因子间的相互制约关系需要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加以体现。7 }. e' E$ X! ^, S9 I- `0 m
最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为海洋空间规划带来了更多的机遇。3S技术已经较为成熟,随着我国海洋系列卫星的成功组网,未来可满足对于海洋环境、水温、污染物及水下地形等数据的需求,海洋环境预警能力将有较大提升。同时,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为海洋空间动态模拟提供了可能,有助于分析更为复杂的人海关系模型,为海洋空间精细化治理提供决策支持。: A2 B2 v% A; n
  
3 l* A, S7 y  A& Q6 x' U文章来源:节选自《海洋空间规划研究进展与展望》,原刊于《海洋经济》2021年第5
, B6 j' P2 n! v) ^, {% P作者:韩增林,辽宁师范大学原校长,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阴曙升,辽宁师范大学硕士;郭建科,辽宁师范大学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教授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kscg7a827t
活跃在2021-7-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