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下预置系统的深远海水下作战体系

[复制链接]
0.引言
; g' Y) t6 Y' I  J$ }  ~
当今世界,冷战思维、零和博弈依然大有市场,有关大国针对我地缘格局特点,利用各种相关历史遗留问题和经贸交流、科技发展战略等发展问题,不断加大对我防范、遏制力度,致使我国家安全尤其是海上安全形势日趋严峻。我深远海水下作战能力作为海上作战能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存在各种短板,又面临广阔发展前景,值得予以持续关注。
1.构建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5 j, C' E1 F5 H& d# X$ g" i8 @
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 发生深刻变化,中国GDP也于2010年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持续稳步增强。对此,固守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有关国家,日益焦虑难安,视我国为威胁其全球地位的最大战略竞争对手,相继推出“重返亚太”、“亚太再平衡”以及“印太战略”[1-2]等战略和政策,不断加大防范遏制力度。近一年多来的贸易摩擦,更是层层加码,并通过制裁、打压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等极端手段把摩擦引向科技等其他领域,大范围、多领域的较量将成为常态,不排除转入全面对抗的重大变局。5 q$ Y- r" q% @$ I5 v" I+ C1 t
大国较量,安全是底线,也是掌控局势的基础保证。当前,有关国家不断强化其亚太军事存在,完善军事基地体系,加强与亚太国家军事合作,扩大亚太同盟体系,致使我国周边战略环境7 u$ ^# V; c( V9 [1 \6 h- j" y
日趋复杂、险恶。加上台湾问题、朝鲜半岛问题、我国与周边国家存在的岛屿主权、海洋权益争端等历史遗留问题,为其牵制遏制我国和平发展、民族复兴提供了多种可能和借口,我国海上安全威胁尤为严重。
( S: {  _( q+ H8 c5 t. |) W8 _为有效拒止强敌,根据“塑造态势、管控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3]战略指导,按照掌握主动、扩大纵深、“尽远拒敌”等原则,在海上方向,应加大构建深远海拒止作战能力建设。从目前来看,我国深远海水面作战力量在防空反导、水下防御、综合保障等方面体系能力还存在短板弱项,而且整体规模较小,要与强敌抗衡,还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发展过程;深远海水下作战力量主要以攻击型核潜艇为主,存在突防能力不强、兵力结构单一,无法与其他兵力形成体系作战的能力。* D9 Z+ K6 S, |  u; A
基于海洋环境复杂多变和水下“不透明”现状,对手尚未全面建立水下优势[4]。水下装备技术在信息化、智能化方向上的加快发展,使着力构建基于水下预置系统的深远海水下作战能力面临重大机遇,使我国把握未来水下区域作战后发优势、从水下拒止强敌成为现实可能,也能为未来远海水面作战力量提供有力的水下安全保障。
2.作战任务、主要构成与能力优势分析( N+ M# R: r+ D" R0 O+ r
本文考虑的水下预置系统包括:能携带涉及侦察、监视、探测、通信、指控、攻防武器、对抗器材、保障设施等作战相关载荷或中小型无人平台;具有较长自持周期、一定机动能力和较高自主水平,通过预先布放或设置在某一水下区域的各类无人装备平台或系统,是一个相对广义的范畴。基于水下预置系统构建的深远海水下作战体系(以下简称“体系”),根据不同作战需求、作战海域和海战场环境,将不同程度地涵盖战略情报支援、岸基远程导弹和支援飞机、水面保障和作战舰船、常规和核潜艇等多种兵力。
4 `8 x0 I7 K$ v& r7 z2 z) D综合分析海上威胁各主要方向,为应对大规模强敌干预,体系主要应位第一、二岛链中部以远直至第二岛链外、南海中南部以及北印度洋安达曼海西南以远等重点海域构建;基本覆盖岸基或近海兵力和武器难以到达的强敌及其盟友的主要基地、重要海峡水道和航路;当战争规模进一步升级,亦可部署至覆盖涉及强敌核心利益   (包括本土)的敏感海域,诸如夏威夷、太平洋东海岸等附近。一方面直接拒止强敌航母编队、两栖编队、潜艇、各类无人作战平台及保障运输船队,破坏有关侦察探测、指挥通信的关键节点、重要网络;另一方面通过打击、遏控重要港口、机场和保障基地,间接拒敌。9 a' y2 I+ f9 t
未来水下预置系统按系统平台大小区分,主要将由大、中、小、微等型别构成:大型系统或平台主要包括深海基地[5]、综合性UUV、海底观测或通信网络等,平台吨位应在数百至千吨级;中型系统或平台主要包括搭载小型无人潜航器UUV、无人水面艇USV、无人飞行器UAV或导弹鱼水雷武器的无人水下母艇或发射装置,平台吨位应在十至百吨级左右;小型系统或平台主要包括担负通信中继、节点巡查、传感器布放、区域侦察探测信息处理、水下对抗(干扰、诱骗等)等任务的小型UUV或基站,平台吨位大约在十吨级以下;微型系统或平台则包括各类探测装置、传感器、中继节点等,平台吨位在吨级及以下。1 S& J5 `5 S& i2 Y5 q( v6 N, z" D
从系统功能来看:大型系统或平台主要担负集中打击、综合补给和战场综合保障等功能;中型系统或平台主要担负指挥通信和专项侦察、打击任务;小、微型系统或平台主要担负大范围、常态化侦察、探测和其他作战辅助性任务。" F" n8 ?( U# s: |% h& `
水下预置系统具有目标特性小、隐蔽性强,载荷复杂多样、功能齐备,潜伏时间长、随时可唤醒,系统可靠性高、无需维护等显著特点[6]。在体系作战使用中将充分发挥高度隐蔽、安全可靠,规模部署、长时待机,广域分布、多维协同以及快速响应、集中打击等方面的突出作战优势[7]。
. c9 `7 Z  m, ~1)高度隐蔽,安全可靠。这是水下预置系统最基本的特点之一,平时由民用、军用舰船、飞机平台预先投放并潜伏下来,加上自身的隐蔽设计和较大的海洋深度,其目标特征非常小,隐蔽性极高;同时,其相对固定的部署方式和较低的使用频率,也从降低自身结构复杂性和减少环境变化等方面,大大提高了安全性和可靠性。3 b4 `5 G; ?3 B$ z2 b' m
2)规模部署,长时待机。水下预置系统以静态待机状态为主,消耗极低,亦可模块化组合,不受体量限制。随着深海技术的不断发展,可实现在水下潜伏数月甚至数年之久。通过大量部署、长时存在,形成显著的规模效应,将给未来兵力部署和作战指挥带来颠覆性影响,从根本上扭转深远海作战兵力“待不住”的状况。
! s) l, E; u5 {, w! Z- W/ @& V3)广域分布,多维协同。水下预置系统因海洋的面积广大和全球联通,其部署区域既可有重点的选取,又可大范围地布局。通过灵活、多样化的体系配置,能充分发挥远程打击武器广域控制和各类远近程武器分布式协同打击优势。7 y7 ~  k7 b8 \4 F
4)快速响应,集中打击。基于水下信息网络的不断发展完善,依托声、磁、光、电等多种机制传感器,以及UUV、潜标、浮标、飞机、卫星等各类通信中继、基站的支持[8],水下预置系统能被快速唤醒,按照接收作战指令,根据各系统分布位置和携带载荷,自主发起对作战目标的集中打击[9]。
3.典型场景及总体运用分析
& z& b% L3 P' \" U/ u# y+ @; W
本文着重分析在未来海上军事行动中,强敌选取第二岛链作为干预力量进入的主要方向,而我国位第一、二岛链中部以远直至第二岛链外构建水下作战体系及其基本作战运用情况。" ~5 Z5 }! I) X% }+ c! R- z
假如2035年后水下发射高速反舰/对陆导弹和远程巡航鱼雷的有效射程分别达到1000km和500km以上,按照区域覆盖、威慑基地、遏控航线、内外协同等拒敌思路,考虑对位于第一、二岛链中部以远至第二岛链外的深远海水下作战体系兵力作如下部署。
. F3 f; i/ f# N# u以深海基地为核心构建一个子体系,每个子体系所在区域搭配1~2艘大型综合性UUV,2个以上水下武器发射装置,若干中小型UUV、基站,以及各类微型辅助性系统、设备。其中,深海基地是综合性的预置系统,可模块化组合,包含指挥控制、打击武器、能源补给、作战保障等模块;大型综合性UUV能搭载多样化武器和任务载荷,因其具有一定的机动能力,既能提供移动补给,也能根据需要在子体系内调整部署,形成更为有利的兵力布势。& S8 S4 p8 t& l
以4个子体系位第一、二岛链之间的南北中线以东由南向北依次部署,每个深海基地间距700~800km左右,形成远程巡航鱼雷打击全线
# d- B& |8 ~% {覆盖,水下发射高速反舰/对陆导弹向外覆盖第二岛链上重要基地以及岛链外各类水面目标的能力;以2个子体系位第二岛链外南北2个方向部署,分别遏控西南太平洋航线和夏威夷航线[10],同时发挥拓展纵深、提前预警以及配合内线形成分布式集中打击等多方面效用。“内4外2”共6个子体系的布局主要是基于常态化的部署,根据需要亦可适当调整或视情对战时重点方向加强力量。9 {0 Y0 D# e4 u/ h% {2 C% Z; f
第二岛链内外各子体系所带各类水下预置系统和平台,与有限的潜艇、水面舰船或星座卫星[11]等兵力协同,在未来水下观测网、基础信息网络和战略预警信息支援下,形成一个广域分布、动静结合、要素齐全、攻防兼备、平战一体的深远海水下作战有机整体(如图1)。此体系在潜艇或水面舰艇兵力直接参与下,可执行有人、无人结合的体系作战;或者根据作战指令,自主组织开展破坏强敌水下探测网络,拒止水面舰艇编队、潜艇或水下无人集群,突袭水下基地及其他综合性预置系统,打击有关港口、机场,以及防御UUV、蛙人和鱼水雷武器攻击等多样式的无人化体系作战,有效发挥体系的深远海拒止作战效能,真正实现拒敌于“千里之外”。
b7ac0d23850b3d70eeb4e1f449ee73c4.jpeg
图1 基于水下预置系统的深远海水下作战体系示意图
4.建设发展的几点思考
* z# D* T; C* k* p
构建基于水下预置系统的深远海水下作战体系,对维护我海上方向战略安全和海洋权益意义重大。对其建设发展与不断完善有如下几点思考建议:- y3 @4 W! Y! V8 }$ K5 V+ o' Y& f
1)寓军于民,平战结合。从国家和军队层面来看,按照“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要求[12],在大力开展海洋科技研究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要充分统筹军地科技研发以及海洋观测网络、水下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军事需求的支撑。实现平时观察、探测、研究,战时侦察、监视、预警;平时开发建设,战时支援保障的平战结合与平战转换。, e* J( h% ]9 q% V! n
2)顶层设计,体系建设。基于水下预置系统的深远海水下作战体系系统庞大、结构复杂,涉及大量跨学科、高难度的科技难题,尤其需要搞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成体系建设。对不同
8 |9 u4 ^0 j; u* J4 G阶段、不同领域、不同海洋方向和不同威胁程度等维度进行科学规划;从科技研发、装备发展、综合运用、管理保障等全方位开展体系建设;瞄准耐压/抗腐蚀、水下通信组网、能源动力等关键技术,指挥、协同、自主决策等作战运用,隐蔽与安全等自身防护以及海洋开发利用相关法律等方面问题做重点攻关。  \  l6 }% Q) D& L9 Z  c( x
3)点面结合,注重实效。远海大洋深度大、区域广,基于水下预置系统的深远海水下作战体系以预先布置为主、局部的有限机动和临时应急布置为辅,难以建成“铜墙铁壁”,也不可能“密不透风”。因此,要特别注意“点面结合”,有所侧重。“点”的方面,要紧盯主要的介入方向、水路航道、港口机场和补给基地,以及主干的航母编队、核潜艇、大型攻击型UUV及UUV作战集群兵力,针对性部署、构建体系力量;“面”的方面,要突出探测节点以机动式为主、固定式为辅,具有动态组网能力的水下预警探测体系,水下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科学建设,增大“不透明”海洋环境于我的“单向透明度”,提高体系对介入目标的精准响应能力[13-14]。
5.结束语
; l- z! c) m6 h" S- b  X3 ?0 q
从0到1,从无到有,从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必然历经艰辛,才能实现革命性、根本性的飞跃。我国深远海水下作战体系能力的建设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正需要经历一场这样的蜕变。深远海是全球海洋的主体,也是我国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的未来重点。无论是维护国家安全,适应国家利益海外拓展,还是建设基于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聚焦深远海科技创新,经略深远海开发利用,都将前景无限、意义深远。
2 b/ c! @! H# K) Q: L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葛宝淼
活跃在2024-1-2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