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及建设思路

[复制链接]
2017年印发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首次明确提出“推进上海、深圳等城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十四五”时期,国家层面提出“支持深圳、青岛等强化海洋功能和特色,带动形成一批现代海洋城市”。之后天津、大连、宁波、厦门、广州、舟山等城市相继提出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构想。推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是顺应全球海洋经济发展大势,积极服务和融入海洋强国建设大局的重要之举;是发挥城市的支撑和辐射作用,带动沿海区域经济增长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现实选择。
" ?- i% x- W3 P: e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核心要义
4 {/ w3 I6 Z  F; ?; y; ]3 K; r) d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内涵全面丰富,包括全球城市、海洋城市和中心城市三个维度:. U7 e' C; Q' R0 N, m+ G# x( R/ w5 i; I
首先,“全球城市”具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是全球经济系统的中枢或组织节点。由于航运业在本质上是全球性的,大多数航运服务业也都是全球化的,因此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必然承担着全球贸易、金融、投资等经济枢纽作用,也必然具有高度开放性。
3 J! u  A, ]% q' x其次,“海洋城市”具有独特的海洋属性,对于区域或国家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领域对外合作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应当为航运以及航运服务业提供发展基础,为海洋产业的创新和技术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能够充分挖掘海洋经济的发展空间和最大潜力,引领全球海洋治理。
* l: |) @* X$ N+ `最后,“中心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区域范围内的中心,是国家或区域内经济科技发展高端资源的核心载体。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应当对所在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起到集聚、主导、吸引和辐射作用,其完善的营商环境和便利的生活环境能够吸引和集聚知识、人才,推动创新、生产和服务专业化,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从而带动腹地经济,形成陆海统筹的发展格局。
, N' [4 c% B7 N# l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
! \+ v4 G  D( N* J3 N相比“国际领先海事之都”和“现代海洋城市”等概念,“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概念更好地展示了现代化城市的综合功能,同时兼具全球城市、海洋城市、中心城市的多种主导功能。参考《世界领先海事之都》报告以及新加坡、伦敦、香港、上海等一些国内外的海洋中心城市发展经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k, j  M7 q& b& b- t
第一,港口航运枢纽功能。港口航运枢纽功能是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最基本的标准之一,良好的港口条件和发达的港口物流网络是保持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港口与物流优势的重要基础,是港口航运枢纽功能得以正常运转的硬环境条件;依托优越的海洋区位与完善的港口基础设施,集聚全球领先的航运代理、船舶服务、海事金融保险、海事仲裁法律服务,发展全球航运、贸易活动,构成了港口航运枢纽功能的软环境条件。港口营运能力主要表现在具有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在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规模上具有绝对优势,并且还需要有较高的装卸货效率和能力,以提升港口周转效率;航运能力主要表现在该城市拥有的船队规模、航运公司总部数量、航运服务效率和品质等方面。尤其是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影响下,供应链中断、需求萎缩以及港口拥堵等现象时有发生,由于航运业需要承担全球的粮食、能源商品和医疗用品运输的责任,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更需要灵活应变,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局势,发挥港口航运枢纽的高效港口营运和航运能力。
* D+ c& O, H3 O  l  P以新加坡、伦敦和香港为例,新加坡连续五次位列“世界领先海事之都”榜首,是欧洲和远东的贸易中心,与东南亚、印度次大陆和太平洋国家的所有港口都有良好的联系,即便在受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影响、全球供应链受挫的情况下,新加坡港2021年的集装箱吞吐量仍创新高,达3750万个标准箱;伦敦具有高度发达的海洋金融与法律服务,其海事仲裁业务、海事保险业务、船舶经纪服务、船舶融资业务分别占全球的80%、62%、40%、10%,拥有超过60家海事律师事务所、16位海商法领域顶尖法律专家;作为区域枢纽港的香港,拥有庞大的物流及增值服务基础,与“一带一路”沿线90多个国家保持海运货物往来,每周提供300班货柜班轮服务,能够连接全球420个目的地,并且香港特区政府在金融服务方面具有服务效率高、注册条件宽松、管理规范等优势,开放的投资制度为外来及本地投资者创造了公平环境,促进了金融业的快速发展。4 X: [7 b) s8 z( G0 l
第二,海洋科技创新功能。海洋创新和海事技术是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核心要素,海洋科技的创新程度和海事教育水平的高低关系到海洋中心城市发展的上限和潜力。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城市对于海洋科技创新投入较高,集聚较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具有丰富的海洋高新技术专利等;海事教育水平主要体现在海洋大学建设、海洋科研机构数量、海洋人才数量等方面。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拥有世界一流的海洋研发机构、高等院校和人才,能够打造航运服务教育研究中心与全球先进的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具有引领全球海洋科技创新、制定海事研究与创新战略、发展海洋信息服务的能力,能够为航运和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8 A. g5 {4 P% x8 y以新加坡和荷兰鹿特丹为例,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MPA)非常重视先进海事技术的研发,这是他们推动新加坡成为全球海事枢纽的原因之一。2019年其与新加坡企业集团的投资部门SEEDS Capital发起合作伙伴计划(CFP),招募投资者在早期海上深度技术初创公司进行共同投资。新加坡海事数据中心的建立也为科技公司、初创公司和海事利益相关者提供协作平台,促使他们共同开发创新的数据驱动海事解决方案,并促进与挪威研究委员会(RCN)等组织的合作。2021年,新加坡和荷兰鹿特丹利用数字技术,运用两种不同的技术平台成功完成了电子提单(eBL)应用的试验,并通过了《电子交易法(修正案)》,赋予电子提单、本票和汇票与其纸质等价物同等的法律地位,这是从纸质提单迈向电子提单时代的重要创新成果。' b' F. y3 z! S5 P+ K8 I; T( r2 a% {" g
第三,海洋产业集聚功能。海洋产业集聚功能是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蓝色经济”的重要引擎。海洋产业集聚主要体现在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能力、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发展等方面。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可以依托国际领先的现代海洋产业链,大力发展现代渔业、海工装备制造、海洋化工、海洋旅游、海洋油气开发及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具有国际海洋市场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和世界知名涉海产品品牌,成为全球海洋产业重要的生产空间。
6 g3 C" L. ^; x2 `9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应当有能力吸引领先的海洋产业、海洋企业和海洋高端人才集聚,全球有超过140家跨国海事集团公司在新加坡设点,新加坡有超过5000家海事有关的机构和企业。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常常占据优势产业链的顶端位置,引领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比如挪威奥斯陆、美国休斯顿的海工装备,德国汉堡的海洋新能源,西班牙马德里的海洋生物医药,以及法国布雷斯特的深海观测和勘探等,呈现领域细分、差异发展的局面。以国内的青岛、上海和深圳为例,2021年青岛海洋交通运输业同比增长26%左右,海洋设备制造、海洋材料制造等为主的海洋相关产业增速达到23%左右,海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优势特色产业增长达到18%以上,并且形成了西海岸海西湾、西海岸古镇口融合区、即墨蓝谷三个产业集聚区,其中2022年西海岸新区涉海相关产业重点项目共计101个,总投资2000亿元;深圳大鹏新区以生态保护为主,重点建设大鹏新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前海则重点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海洋电子信息、邮轮游艇、海洋金融等现代海洋服务业。
5 x7 t1 X. `; _! q第四,海洋文化交流功能。促进国际海洋文化交流,有利于提高海洋城市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海洋文化交流主要体现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对海洋文化传播和交流的组织和推动能力、海洋文化的创作表现、海洋经济文化的协同发展等方面。依托举办海洋经贸论坛、海洋文化会展、海上体育赛事等交流宣传活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能够吸引大量国际经贸组织、政府及文化交流机构,树立海洋文化品牌,发挥挖掘、发扬、传播海洋文化的重要作用。
) [' |0 f5 N( B) Q, ^1 a4 g以汉堡和上海、深圳为例,自2008年汉堡开始将“蓝色港口”主题灯光秀作为邮轮狂欢节活动中最盛大的经典项目,海洋城市的旅游节庆项目推动了港口和城市紧密互动;2021年上海成立了上海湾区海洋文化交流中心,通过建立上海海事大学金山嘴海洋文化研究基地、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上海基地,助力金山打好“海洋牌”“文化牌”,通过建立“台商之家”,为台商与大陆搭建联结桥梁;2021年深圳电影电视家协会与大鹏新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主办了《与海共生》系列影视作品主题交流推广活动,挖掘推广海洋文化资源,扩大海洋文化影响力,对深圳海洋文化建设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 X& ~- c. S/ h8 x% p第五,海洋治理供给功能。全球海洋治理是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条件。海洋治理主要体现在海洋生态文明、城市宜居环境、海洋法律与公共保障系统等方面。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一般具备足够强大的国际化宜居宜业城市环境,具有较为完善的海洋环境监测和预警机制、海洋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在海洋公共治理、海上搜救、海上执法等方面的国际合作,集聚涉海国际组织总部或分支机构,成为国际海洋事务协调的重要承载空间。例如,为了实现“国际海事组织(IMO)到2050年将国际航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50%”这一目标,鹿特丹和新加坡的液化天然气燃料船在海洋生态方面发挥了作用,有利于实现能源安全运输、清洁利用和优化地区能源结构。
$ C$ L1 ~+ p  K! x8 _0 m" h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建设思路, I/ J  T# u: e. S3 ]
我国各海洋城市的海洋经济发展基础不同,在布局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过程中的突破点、发力点上也有所不同,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M; C& l" U0 E) p& a) f
第一,对标港航枢纽功能提升航运服务能级。提升港口资源配置能力,完善港航服务业,全面提升航运服务能级,是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发力点之一。首先,借鉴新加坡鼓励跨国企业设立区域总部的做法,结合各海洋城市航运企业发展实际情况,吸引国内外航运企业总部或区域总部落户,并进一步促进总部发挥跨国航运公司投资、采购与销售、人力资源、物流分拨等功能集聚的作用,推动跨国航运公司总部业务的发展。其次,完善金融、保险、法律等航运服务业的服务功能,放宽融资集资门槛,提升全球化的管理和服务能力,为航运和物流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和法律保障。最后,打造智慧港口,加快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港口物流领域深度融合,加快在港区部署5G通讯设施,融合智能感知技术和V2X技术,重点改造和提升自动车牌识别、智能闸口装备和智能理货系统等智能硬件设备,推进半智能码头的建设,探索利用无人驾驶实现集装箱的无人水平运输。
8 m) o3 m/ m1 G# [( N( h2 d+ m第二,对标海洋科创能力搭建创新发展高地。实施海洋关键领域科技攻关,争取打造全球海洋科技创新高地,是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主攻方向。首先,要投入更多的研发人员、研发资金,攻克海洋产业链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开发中高端核心工程装备,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的应用实践。其次,加强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利用教育研究机构大力引进、培养优秀的海洋企业和海洋人才,集聚海洋科研平台力量,激发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力,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完善海洋科技成果交易转化机制,成为全球海洋科技创新的引领者。最后,重点推进重大科技研发工程项目落地,引领国家海洋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积极勘探深海资源,推动部、省、市三方共建国家深海基因库、国家深海大数据中心、国家深海标本样品馆三大平台落户,促进海洋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2 w1 s7 G: v5 C1 z" p4 }第三,对标海洋产业发展强化产业要素集聚。以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兼顾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扶持,通过产业链协同创新和产业孵化集聚创新,推动海洋产业做大做强。首先,完善优化现代海洋产业链,注重海洋新兴产业链的延伸与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集群,促进传统渔业、船舶海工装备、海洋化工业、海洋油气开发的转型升级,稳步发展海洋新能源产业,壮大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积极发展深远海未来产业。其次,重点引进和培育海洋战略新兴产业相关的科技型海洋企业,同时布局海洋高端服务业的一体化发展,为海洋生产企业提供全链条、全周期服务。最后,积极布局海洋产业园区建设,重点整合与优化海洋产业园区资源,在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等方面促进海洋产业集聚组团式发展,强化产业要素资源集聚,综合提高海洋经济产业能级。% v" X, k5 \7 d% ^
第四,对标海洋文化交流加强全球海洋开放合作。扩大对外开放,重构海洋城市开放发展新格局,提高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作为全球枢纽的聚合力、吸引力。首先,在城市间、区域间、国际间积极探索可能达成的海洋合作共识,推动建立蓝色伙伴关系和海洋命运共同体,共建合作共赢的海洋开放新格局。其次,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城市的经贸往来,重点推动与太平洋沿线国家在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航运贸易、文化交流、生态治理等领域达成合作,探索引入政策性资金、社会资金,拓宽港口融资渠道,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交流的“排头兵”和“领头雁”。最后,推动各海洋城市文化与国际海洋文化接轨,加强全球海洋文化融合,打造城市独特的海洋文化品牌,带动我国海洋文化走向蓝色文明。& z* D- ~- `# y2 |. M; x
第五,对标海洋城市治理效能打造宜居优美环境。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应当迎合国家战略,通过提高海洋城市治理能力,保护和美化城市宜居环境。首先,更新和提升全球海洋治理理念,将“以和为贵”“天人合一”等中华文化和元素注入全球海洋治理理念中,推动化解全球海洋治理面临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国际争端解决机制、区域合作平台搭建等问题。其次,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积极向全球提供各类海洋公共产品和综合服务,搭建海洋治理合作交流平台,完善国内海洋治理制度,参与国际海洋领域相关标准的制定,构建海洋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蓝色伙伴关系。最后,集约节约利用海洋资源,提高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全面提升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优化沿海人民居住环境和自然景观。深入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针对性研究海洋领域增汇减排、碳汇核算交易,推进自然碳汇交易中心筹建工作,稳固提升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 J" \# e' t% m8 g2 @) G
(作者均为大连海事大学航运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F) v) O  I: d8 N
【注:本文系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以支点港口建设为切入点,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研究”(项目编号:L21AJL001)阶段性成果】) g+ d1 s5 O; u% Y; D6 M0 k
【参考文献】; B* s6 e- I0 }5 K5 B! y: g, z
①钮钦:《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内涵特征、中国实践及建设方略》,《太平洋学报》,2021年第8期。
8 \! s; b+ g. I7 `②王勤:《新加坡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构建及其启示》,《广西社会科学》,2022年第4期。
! I, M- d0 _4 @( l9 B③杨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评选指标、评选排名与四大海洋中心城市发展概述》,《新经济》,2019年第10期。
  D; M* z" V" \信息来源:人民论坛  黄庆波 李焱4 Q/ G  j$ m' S2 i$ K
. V4 }% o8 N* `+ F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b  j1 A) N1 K% p% |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dmoqhholgb
活跃在2021-7-3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