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2020年首次环球科考

[复制链接]
9 }$ s& E; M: P

2012年6月15日,蛟龙号进行7000米级海试首次下潜试验。资料图片/视觉中国

4 S, j$ F! M# s$ M% y, U1 n1 h8 n

南海是必经之地,将邀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学家一起下潜;万米载人潜水器2021年下水

" }& l- v* B7 d' @: ]

近日,记者从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获悉,目前正在深海基地大修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将于2020年执行首次全球航行科考任务。目前我国正在开展全海深的载人深潜技术研究,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将于2021年下水。

5 H+ Z) T3 T5 \% V ^% X: E- C. k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总工程师丁忠军告诉新京报记者,“蛟龙”号此次环球航行是一次大的国际合作项目。计划跟十几个国家进行合作,主要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并且,还将邀请一些长期合作国家的科学家一起下潜,进行科学考察。

% `0 A& a5 a* _0 o. }" h. S) x

对于此次环球航行的路线,丁忠军说有两个方案,目前还没敲定。一种方案是从青岛出发,向东穿过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横穿太平洋,然后经过大西洋和印度洋,从南海回来。另一种方案从青岛出发,往南走南海,然后穿过印度洋、大西洋,最后从太平洋回来。显然,这两个方案,南海都是必经之地。

8 w, K6 `2 D' N: i5 q

意义

+ I# O$ d- ]5 N: a4 y1 k8 A

保持下潜纪录增加海底话语权

1 H0 M- \: T( U/ K l: C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一艘由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2012年6月,它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创下7062米同类型载人潜水器最大潜深纪录。

; G2 d5 w8 T# B8 c4 y/ H

7000米是什么概念呢?

# ]* v; |2 ~4 Q9 s8 o" r0 Z

虽然世界上海洋最深处超过万米,但是平均深度不到4000米,“蛟龙”号的下潜深度可以覆盖全球99.8%的海域。

0 J8 s0 x; K& M7 K

“蛟龙”号发现了很多深海生物,有的是全新物种。丁忠军说,比如利用化学能的细菌,此外还发现了一些地质现象,比如马里亚纳海沟的海底麻坑。

$ C! r- V# ~5 y6 t0 U( E9 `

据他介绍,“蛟龙”号此前重点在七大海域执行了科考任务,在我国南海冷泉区和海山区、西太平洋深渊海沟区、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勘探区、西太平洋海山结壳勘探区、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区、西北印度洋热液硫化物调查区,取得了一系列勘探成果。

2 @* f8 G# E3 b1 Z! Y* D: ]

丁忠军直接称“蛟龙”号是海洋科学领域的大国利器。

' ]: F$ A) ]% ^/ x

“蛟龙号的投入使用,改变了我们过去海洋勘查的方式,使我们国家的海洋调查研究在技术手段上发生了里程碑、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也开创了新的研究学科,比如深渊科学研究。更重要的一点,它增加了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的话语权。”丁忠军说。

' x& d$ z4 ?0 g4 L) `8 [! V7 F

升级

% Z) z9 p0 ]# n8 ~, h6 y8 _

“蛟龙”号明年将交付新母船

) L$ F5 F% r4 u

自海试以来,“蛟龙”号共成功下潜158次,历时557天,总航程超过8.6万海里,实现100%安全下潜。从去年底开始,“蛟龙”号回到国家深海基地进行大修和升级。

# M- D. E& x+ U9 H

记者在国家深海基地工作间看到,“蛟龙”号已被完全拆开,露出金属色骨架。

3 e1 B" {. Z, R

对于升级,丁忠军说主要是提升作业性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提升水下定位和目标搜索的能力,要快速找到目标,提高效率;二是提高近底的地形地貌测绘能力;三是增强直接取样能力。“比如将采样篮、机械手进行升级后,可以到更复杂的环境下取样,安全性也会提高。”丁忠军补充道。

6 P" c" |/ Q: E; F: O" E

不仅“蛟龙”号要升级,运载它的母船也要升级。“潜水器本体是一个系统,需要专用母船。母船配备一系列支撑它的设备,比如专门的吊机吊它下水,通过配套的通讯设施,将声音、数据传上来。”丁忠军解释。

4 K2 r8 p' O5 o

此前,“蛟龙”号的母船是向阳红9号。明年,“蛟龙”号将有新母船。

$ a/ l1 ?' f# }8 P6 N

今年初,“蛟龙号”新母船模型在深海基地展出,资料显示船长90.2米,型深8.3米,续航能力达12000海里。明年3月左右,“蛟龙”号新母船将交付,届时或将同时搭载“蛟龙”号、“海龙”号和“潜龙”号开展协同作业。

0 I6 V k3 {# l7 a

明年下半年,“蛟龙”号升级完成,环球科考之前,“蛟龙”号将有一次科考任务。据丁忠军介绍,这次科考是在西太平洋深渊、马里亚纳海沟、雅浦海沟和麦哲伦海山区,开展科学应用下潜。

3 B7 N. O% E. r: a. u# c

揭秘

5 c2 p- @0 A6 H; R

万米级载人深潜将实现技术领跑

3 N* x1 @4 M; v* F$ ^3 B9 l: P' s

在国家深海基地,“蛟龙”号检修车间中,有一艘1:1模型,供队员训练使用。记者看到,潜水器观察窗的玻璃有十几厘米厚,丁忠军介绍,这个玻璃能承受8000米深的水压。这个玻璃的装配不能有丝毫划痕,否则会被强大的水压挤碎。“蛟龙”号不但有很多科学发现,随着深潜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技术的进步。

* Z }8 n: @( k, S) c4 R) e" l# m9 H

“深水的浮力材料就是一个产业,在‘蛟龙’号研发之前,我们国家不能生产,现在我们已经有能力生产浮力材料,并逐步实现产业化。当然,还有一些材料依然靠进口,比如缆线、导航设备等,国内也有替代产品,但是成熟度和稳定性还不能完全替代进口。”丁忠军说,“还有一点,蛟龙号项目本身带动了4500米载人潜水器和万米载人潜水器的研发,它们的研发团队以前都是‘蛟龙’号团队成员。”

# ]( [" R+ U3 {( Z; Q( \5 l4 f! v

在4500米潜水器上,八九成材料都是国产化,包括浮力材料、配套设备等。

8 {2 l- C0 R! i5 y* O- C

“我们一直在学习,现在是并跑到领跑的转折期。我们在开展全海深的载人深潜技术研究。”丁忠军说。

4 y S1 [/ h& C& R. n" k1 V/ ~

他说的全海深载人深潜,就是正在研发的万米级载人潜水器,预计在2021年完成技术攻关,潜水器系统下水海试。

& W' t5 q5 r, H. B# T, j( x: w/ x

“万米潜水攻克之后,我们就到了领跑阶段,在大深度载人深潜某些关键技术领域可以超过欧美国家。”丁忠军说。

; @& t. P, o& q8 {4 \# Q

■ 链接

, u( i& t, K- D

无人潜航器“海燕”下潜8213米

2 s9 k/ d( h+ f8 z S2 v

记者在国家深海基地看到,科考船向阳红18号静静地靠在码头。在它最近一次科考任务当中,“海燕-10000”米级水下滑翔机在马里亚纳海沟到达海平面以下8213米处,刷新下潜深度世界纪录。

; y$ b3 V6 n5 n5 M6 D

5月8日,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探测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杨绍琼表示,这是我国水下滑翔机首次海潜超8000米。“海燕-10000”米级水下滑翔机目标是万米海深,这次试验只加装了深度感应器,此后还将测试深海温度、盐度等。

5 k" I$ H; K8 a5 d; C

对于无人潜航器的优势,杨绍琼认为,相比载人,无人潜航器不需要生命支持系统,只要加装一些感应器,即可收集数据信息。并且能够在水里运行时间更长,潜得更远。

: ?0 d4 z4 }% Q% A5 A

据他介绍,“海燕”这次下潜和上浮,大概用了3天时间。

* G+ }1 d, ]5 l

“蛟龙”的每次下潜是10个多小时。最近一次马里亚纳海沟作业,一共10个小时左右,作业时间3个小时左右。其间,工作人员会简单进食。

! i+ n: c8 G- q$ L+ _) c9 v4 J

丁忠军认为载人潜航器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最大优势是可以发挥人的能动性,去海底近底勘查。并且可以随时根据海底情况,改变航迹和取样。”

8 {5 x4 F/ K4 w; V7 U: v: p6 z, |' p

丁忠军说,“科学家下潜观察研究和根据图像研究是不一样的,这跟地质学家野外踏勘类似。通过潜水器下潜,可以加深科学家对海洋地质和生物的直观认识。”

, J4 k; d' t- n8 O4 f( X- v4 k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玉坤

# m" v! W4 j+ U: |5 W E8 I# f. E; l: g. m & X9 C9 Q3 C1 m: X, u2 @3 V r( G: Y l( E0 v 0 @ c4 K5 S& z+ E7 Z$ q: B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花草溪泉山林中
活跃在前天 10:3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