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窗▏细数中国的海洋研究机构

[复制链接]
近代我国海洋科学始于20世纪初,30年代中国开始筹建海洋研究机构。1946年以后,在厦门大学和山东大学以及台湾大学曾分别建立海洋研究所,但规模很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洋研究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50年8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成立。以后,陆续建立起一批新的研究机构。改革开放以后,海洋研究机构已达100多个,分别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农牧渔业部、地质矿产部、石油部、交通部等部局,以及沿海各省、市、自治区和一些高等院校。这些研究机构按其性质和专业方向,我们大致分综合性、专业性、特色性海洋研究机构三类,现说明如下。 7f8f0aba16bf500c44e6b6534fa403f4.jpeg
一、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
我国从事海洋[url=]基础科学研究[/url]和应用科学研究的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主要为中国科学院和[url=]国家海洋局[/url]所属的事业单位。
⒈ 中国科学院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
[url=]中国科学院所属的海洋研究机构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url](青岛)、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烟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是从事海洋科学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发的综合性海洋科研机构,是国际海洋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所;在蓝色农业优质、高效、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海洋环境与生态系统动力过程,在海洋环流与浅海动力过程,以及大陆边缘地质演化与资源环境效应等领域开展了许多开创性和奠基性工作。
南海海洋研究所是以研究热带海洋为主的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是专门从事海岸带综合研究的唯一国立研究机构。
⒉ [url=]国家海洋局[/url]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
[url=]国家海洋局[/url]所属的海洋研究机构为[url=]国家海洋局[/url]第一海洋研究所(青岛)、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和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其中,第一海洋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近海、大洋和极地海域自然环境要素分布及变化规律,包括海洋资源与环境地质;海洋灾害发生机理及预测方法;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化;海洋生态环境变化规律和海岛海岸带保护与综合利用等。
第二海洋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海底科学与深海勘测技术、海洋动力过程与数值模拟技术、卫学科方向星海洋学与海洋遥感、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工程海洋学5个重大研究领域和19个重点研究方向。
第三海洋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海洋生物、化学、地质、动力、遥感、声学、环境与生态、极地与深海科学、全球变化科学等学科的研究与应用,其中在海洋生物技术与资源开发、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研究、海洋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台湾海峡与热带边缘海应用海洋学等四大领域的研究独具特色,居国内先进水平。
⒊ 综合性海洋水产研究机构
综合性海洋水产研究机构为农业部所属的海洋水产研究机构,分别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南海水产研究所(广州),分别负责黄海、东海、南海以及邻近洋区的海洋生物生产力和海洋水产资源的调查和评价。
研究课题包括:各海区鱼类形态、分类区系;海洋鱼、虾、贝、藻的养殖和增殖技术;海洋渔业与海洋环境条件的关系;海洋经济鱼类的分布、洄游规律以及渔情预报方法。同时还研究海洋污染对水质的影响、水产品受毒特征和消失规律、海洋渔业遥感新技术应用等,各水产研究所都拥有一定规模的渔业调查船队。
⒋ 综合性海洋地质研究机构
综合性海洋地质研究机构为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是隶属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海洋地质专业调查研究机构,主要承担国家基础性、公益性的海洋地质调查研究和战略性的矿产资源调查研究。
其任务以地质找矿为中心,海底油气勘查为重点,研究中国海洋石油地质理论和方法;开展中国近海海域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场特征以及油气远景的研究;开展国际合作,进行沉积动力学研究和深海大洋调查。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综合地球物理学、地质构造与矿产、海洋3S、大陆架形成演化等五大方向。
6d0d9a578e361453c9b6c535bfa9bd83.jpeg
二、专业性海洋研究机构
⒈ 国家海洋局系统分支研究机构
国家海洋局系统分支研究机构包括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天津)、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北京)、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北京)、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天津)、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大连)、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上海)、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北京)、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天津)、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青岛)、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上海)、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广州)、各分局下属的海洋环境预报和海洋环境监测站,及各省市海洋与渔业局下属的水产研究机构。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天津)的主要职能和基本任务是对国家海洋技术实施业务管理;为国家海洋规划、管理、能力建设和公益服务提供技术保障、技术支撑;同时担负我国海洋高新技术及前瞻性、基础性、通用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已形成水文气象观测、卫星海洋遥感、生态环境监测、水声测量、浮标工程、系统集成、船用甲板装备、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及技术经济研究等十余个专业和技术方向。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北京)主要职能是负责我国海洋卫星系列发展和卫星海洋应用,包括海洋卫星应用技术规范和标准的制订、卫星海洋遥感应用系统的规划和建设、海洋卫星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海洋卫星遥感监测的技术支持、海上辐射校正场和真实性检验场的规划和建设等等,为海洋经济、海洋管理、公益服务及海洋安全提供保障和服务。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北京)主要负责我国海洋环境预报、海洋灾害预报和警报的发布及业务管理,为人民生产与生活、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管理、国防建设、海洋防灾减灾等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撑。海洋灾害预警报主要有:海浪、风暴潮、海冰、海啸预警报以及赤潮、绿潮等海洋环境灾害分析预测;海洋环境预报主要有:海流、海温、盐度、海洋气象预报、海洋气候、厄尔尼诺等;海上突发事件应急预报主要是指针对海上搜救、溢油、污染物等制作发布漂移轨迹、扩散路径等分析预测结果。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天津)主要职能是管理国家海洋信息资源,指导、协调全国海洋信息化业务工作,为海洋经济、海洋管理、公益服务和海洋安全提供海洋信息的业务保障、技术支撑与服务。主要业务领域包括:海洋资料收集、管理、处理和服务,承担[url=]海洋环境[/url]与[url=]地理信息[/url]服务平台和中国Argo资料中心的运行与管理;中国海洋档案馆和文献馆的建设与管理;数字海洋系统开发与运行;[url=]海洋功能区划[/url]研究和编制工作;[url=]海洋环境[/url]信息保障体系的建设,等等。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大连)主要业务领域包括:全国近岸海域生态监控区监测、赤潮监控区监测、陆源入海排污口监测、污染现状与趋势性监测、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主要海洋功能区监测以及监测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等,同时还开展涉及海洋环境保护、海域使用管理等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和相关技术的开发工作。
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天津)是我国唯一专门从事海水利用公益技术、共性技术、产业化关键技术和发展战略研究的国家级公益类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研究方向为: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海水化学资源利用、海水净化与水再利用、膜科学、海水利用发展战略、海水及苦咸水利用检测与监测、海岛水资源保护与利用、防腐与水处理等。
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北京)是中国从事海洋政策、法律、经济和权益研究的核心单位,是国家海洋局直属事业单位。主要职能是开展海洋发展战略、方针、政策、法规的研究。共设海洋法律与权益、海洋政策与管理、海洋经济与科技、海洋环境与资源四个研究室。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上海)是我国唯一专门从事极地考察的科学研究和保障业务中心。是我国极地科学的研究中心,主要开展极地雪冰-海洋与全球变化、极区电离层-磁层耦合与空间天气、极地生态环境及其生命过程以及极地科学基础平台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建有极地雪冰与全球变化实验室、电离层物理实验室、极光和磁层物理实验室、极地生物分析实验室、微生物与分子生物学分析实验室、生化分析实验室、极地微生物菌种保藏库和船载实验室等实验分析设施;在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泰山站建有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在北极建有黄河站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开展极地雪冰和空间环境研究的重要依托平台。极地中心拥有“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
⒉ 各高校分支海洋研究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是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包括理学、工学、农学、医(药)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拥有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1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还拥有2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设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海洋药物工程研究院、物理海洋研究所、海洋经济与海洋法学研究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信息工程中心、水产养殖研究所等30余个研究机构。在海洋动力学、海洋环境及其预测、海洋生态动力学、信息科学与技术、水产养殖及精加工技术、软科学技术、海洋药物研究开发、工程技术、海洋经济、海洋法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成绩。拥有供教学和科学考察用船舶4艘,包括3500吨级“东方红2”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300吨级的“天使1”科考交通补给船、与企业合作共建共管2600吨级“海大号”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和在建中的5000吨级的“东方红3”新型深远海综合科考实习船。
厦门大学海洋学科历史积淀深厚,被誉为中国海洋科学的摇篮与发祥地。厦门大学下设的海洋与地球学院,已形成涵盖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物理海洋学、海洋物理与工程、海洋地质学的完整学科体系。拥有“水声通信与海洋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海洋生物制备工程实验室”、福建省高校“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高校“海洋化学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水声通信与海洋信息应用技术、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等科研领域,具有雄厚的研究积累,成果丰硕。
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以海洋科学、海洋工程、海洋人文社科和海洋战略为重点研究领域,下设有六大板块,分别为:基础研究及海洋观测;生物资源与海洋药物;海洋能源与海水资源;技术装备与工程技术;海洋战略、法律、人文、历史;产业、金融及政策体系。
清华大学海洋技术研究中心由[url=]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url]联合精密仪器系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共同发起,将重点发展海洋观测/探测技术,包括水下[url=]传感器[/url]技术与装备、海底通讯与组网技术、数据管理、海洋环境信息模拟与预警、以及海底观测网和水下移动观测平台。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舟山)以专业性、研究型的涉海专业研究生培养为重点,按照“高起点,强辐射,可持续,国际化”的发展理念,下设海洋研究院、摘箬山科技示范岛、舟山海洋研究中心、浙江大学海洋研究中心等。将在以下9大领域内开展海洋科研:高端海洋工程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海洋地质、热液、油气等勘测;船舶先进制造技术;海洋立体观测技术;近海及海洋动力过程与生态环境;河口海岸工程领域的科学技术;生物地球化学与生态系统耦合及其环境的响应与反馈;海洋装备的防腐/防污涂料;具有抗HIV潜伏、醌还原酶诱导活性的海洋天然产物。
上海交通大学海洋研究院利用自己海洋工程和技术的优势,支持和发展海洋科学研究、深远海监测、探测和取样技术,将在海洋观测、取样和勘探技术与工程等方面开展重点研究。下设[url=]极地与深海发展战略研究中心[/url]、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物理海洋观测与理论实验室、[url=]微生物海洋学实验室[/url]、深海技术实验室。其中的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海洋工程结构物运动及流体动力特性、海洋工程结构动力响应、[url=]深潜器[/url]与深海工程技术、高性能船舶与新型海洋工程结构物设计和[url=]海洋环境[/url]模拟及试验技术等方向的研究。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以中科院院士[url=]汪品先[/url]教授和[url=]马在田[/url]教授为带头人的优秀学科梯队,探索和发展海洋及相邻陆区资源、环境定量研究中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在中国深海海洋科学研究、地震油气勘探领域处于引领地位。将在以下8大领域内开展海洋科研:孢粉、藻类学;综合地球物理;海洋沉积;大陆边缘构造与盆地分析;地震波的传播与成像;沉积与古环境;微体化石与古环境;古海洋学;地球系统演化。
[url=]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url]设有自然地理学系、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地理信息科学系、海岸海洋科学系。在地表过程与环境演变、碳循环和陆气协同遥感、海岸带环境与资源、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土地利用、旅游地理等方向具有鲜明特色,赢得了学界的广泛赞誉。
天津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下设有海洋技术系、海洋科学系和海洋战略研究所。其中,海洋技术系包括海洋观测技术、航海导航技术、海洋数据工程等专业方向。海洋科学系包括物理海洋、海洋生物、海洋地质、海洋化学等专业方向。海洋战略研究所包括海洋法、海洋战略、海洋经济、海洋安全等方向。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围绕我国沿海经济带,特别是三大河口三角洲地区发展对河口海岸研究的迫切需求,利用高新技术手段,深入研究河口海岸地区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地质过程以及这些过程间的相互作用和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对这些过程的影响。从事河口海岸的应用基础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河口演变规律与河口沉积动力学;海岸动力地貌与动力沉积过程;河口海岸生态与环境。
大连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研究所主要科研方向为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环境损伤机理与控制技术研究,其中包括:海洋结构物全寿命期安全技术研究、海洋结构物强度分析技术研究、深海立管设计与安装关键技术研究以及海洋结构物动力响应特性研究。
河海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在现代筑港工程、航道工程、交通工程、海洋动力、海岸水环境、滩涂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领域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下设水道及港口工程系、海洋科学与技术系、海岸与海洋工程系3个系,及海岸及海洋工程研究所、风暴潮灾害研究所、物理海洋研究所、高坝通航研究所、“海岸灾害及防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港口航道及海岸工程实验中心等教学科学研究机构。
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是在原水声工程系、水声研究所和水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组建而成,源于1953年[url=]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url]海军工程系[url=]声纳[/url]专业。主要从事与[url=]水声工程[/url]相关的水声物理、水声设备、水声技术以及水声信号与信息处理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现已成为我国水声行业高层次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我国水声技术的重要科研基地,在水声技术基础研究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步成为国家水声发展的人才库、专家库和水声技术基础研究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设有海洋工程研究所、智能机械与控制研究所、结构性能实验室、风洞实验室、水下作业技术实验室、舰船运动仿真中心、船舶电站实验室、船舶推进实验室和[url=]FESTO[/url]气动中心;建有湖北省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湖北省重点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在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性能分析与新概念设计理论与方法、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性能与声性能分析与优化设计、水下作业综合技术与舰船机电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当然还有浙江海洋大学、[url=]上海海洋大学[/url]、广东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淮海工学院、深圳大学、中国石油大学、[url=]浙江工业大学[/url]、[url=]天津科技大学[/url]、河北工业大学、[url=]南通大学[/url](排名不分先后)等相继开设了海洋科学、海洋测绘及海洋技术等方面的课程及研究工作。军队院校中的解放军理工大学、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海军工程大学也有海洋相关课题的研究,限于篇幅就不一一介绍了。
5c1a367466000b89b3f21345cef86521.jpeg
三、特色性海洋研究机构
⒈ 中盐制盐工程技术研究院
中盐制盐工程技术研究院是[url=]中国盐业总公司[/url]的全资子公司,是中国制盐行业唯一的国家级科研院所,是全国制盐、盐化工、制盐机械和设备、盐田生物技术开发中心,也是全国海湖盐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和全国海湖盐业信息中心,承担着海湖盐研究开发、工程设计、制订和修改国家行业标准等任务。
下设盐化工程技术研究所、海洋生物研究所、全国海湖盐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全国海湖盐业信息中心、中盐制盐工程技术研究院试验场、天津中盐海洋生物科学有限公司。研究院和[url=]天津科技大学[/url]联合办学,成为天津科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培养点。
⒉ 中国科学院三亚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2011年启动筹建,是直属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事业单位,定位是以深海、科学与工程技术的结合、共享与开发平台为基点,构筑科学研究-工程技术-深海作业融合性体系,强化中科院在我国深海事业中的战略性地位。
在深海科学研究方面,重点开展与物理海洋、海洋地质、海洋化学及海洋生物相关的深海科学问题研究,以深海环境与生态过程、深海地质构造、沉积演变及其油气矿产资源、深海环境下的生物学特征为主要研究方向,致力于深海核心科学问题的解决,并促进与深海科学研究相关的深海工程技术与装备设备研发。
在深海工程技术方面包括:海洋多参量智能测量与传感器技术及装置;深海生物资源探测技术与系统,深海低温高压、高温高压体系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的实验模拟技术;海洋观测、定位的网络系统技术与方法;水下作业潜水器、潜标系统集成及应用技术;深海科学研究和深海资源开发的作业装置和工具;海洋油气、矿产勘探开发新方法、新技术与系统。
⒊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是从事声学和信息处理技术研究的综合性研究所,主要致力于声学和信息处理技术学科的应用基础和高技术发展研究,围绕未来10年我国在海洋、安全、能源、生命健康和信息网络等领域的战略急需,着力破解与声学和信息处理技术相关的前瞻性重大科技难题与系统集成瓶颈,着力提升自主创新与竞争能力,取得创新性重大成果。
目前,在北京设有声场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网络新媒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噪声与振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水声环境特性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语言声学与内容理解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水下航行器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单元;在青岛建有北海研究站,在上海建有东海研究站,在海南建有南海研究站,在嘉兴市与地方政府共建了声学技术转移中心。
声学所特色研究方向包括:水声物理与水声探测技术、环境声学与噪声控制技术、超声学与声学微机电技术、通信声学和语言语音信息处理技术、声学与数字系统集成技术、高性能网络与网络新媒体技术。
⒋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11月,作为中国机器人事业的摇篮,在中国机器人事业发展历史上创造了二十多个第一,引领中国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发展。在先进制造和智能机器、机器人学应用基础研究、工业机器人产业化、水下智能装备及系统、特种机器人、工业数字化控制系统、无线传感与通信技术、新型光电系统、大型数字化装备及控制系统等研究与开发方面取得大批成果,形成技术领先优势。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是“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9个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的依托单位,是“实验1”号科考船的船东单位,主办有中国科技核心刊物《机器人》和《信息与控制》,拥有个8个硕士培养点、6个博士培养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每年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100余人。在水下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及信息技术等方面取得多项有显示度的创新成果,其中“‘CR-01’6000米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科研成果被评为199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并获得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⒌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主要从事海洋环境监测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及相关成果转化,建有国家海洋监测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海洋仪器装备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海洋监测设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国家海洋高技术领域成果产业化基地4个国家级创新平台, 山东省海洋监测仪器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特种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主要从事船舶气象、生态监测、海洋台站、特种船舶及装备、海洋声学、海洋遥感遥测、深远海探测、水下工程、海洋浮标、海洋传感等技术的研发工作。目前主要的研发产品包括海洋资料浮标系统、船舶气象仪系列产品、自动化台站观测系统、沿海海洋环境监测站、海岛无人值守自动观测站及海上平台等。
⒍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由科技部和山东省、青岛市共同建设,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在1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基础上,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同时吸收国内外优势科研力量,共同组建8个功能实验室,提升承接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和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url=]国家实验室[/url]将由功能实验室、公共实验平台和技术支撑体系三部分组成,将在海洋与[url=]全球气候变化[/url],[url=]海洋生物资源[/url]可持续利用,近海生态环境演变过程、机制与保护、海洋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探测评价,海洋[url=]数值模拟[/url]与观测技术等方向展开基础性、[url=]前瞻性研究[/url]。
[url=]国家实验室[/url]确定了将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变化、海洋生命过程与资源利用、海底过程与油气资源、海洋生态环境演变与保护、深远海和极地极端环境与战略资源、海洋技术与装备作为重点研究方向。将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动力过程与环境气候安全(透明海洋)、蓝色生命过程与资源开发利用(蓝色粮仓)、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深部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作为未来3~5年的重大科研任务。同时,启动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海洋药物筛选、海洋科考船队等大型平台和海上试验场等大型设施建设,力争未来三年进入世界著名海洋科研中心之列。
⒎ [url=]台湾大学[/url]海洋研究所
1968年成立,位于台北市。该所研究内容包括黑潮、风暴潮、台湾附近水域海洋水文、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海洋化学、台湾北部沿岸海水污染、海洋初级生产力及浮游生物、鱼类资源、珊瑚礁生物、经济海藻等方面。1973年成立的中国文化学院海洋研究所,位于台北市,主要从事海洋资源开发和航运的研究。
4a1305e062d8bbca80b2ad9497716be5.jpeg
四、结语
近年来,中国不断深化海洋资源和环境调查、勘探,积极寻找新的可开发资源,研究新的开发、保护技术和方法,大力培养海洋开发与保护的科技人才队伍,普及海洋知识,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中国现有涉海科研机构109个、科研人员13000多人,已经形成了一支学科比较齐全的海洋科技队伍,在海洋调查和科学考察、海洋基础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海洋监测技术以及海洋技术装备制造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绩。
中国海洋科学研究以近海陆架区海洋学为主,已经形成了具有区域特征的多学科的海洋科学体系。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海洋科学发展战略和支持海洋科学发展的规划和计划。近年来,中国在物理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学、海洋化学等学科取得了显著进展,为海洋渔业发展、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防灾减灾等,提供了科学指导和依据。中国积极发展海洋技术,已经形成了海洋环境技术、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海洋通用工程技术三大类,包括20多个技术领域的海洋技术体系。
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海洋专业教育、海洋职业教育、公众海洋知识教育体系。目前共有设立海洋专业的高等院校37所,中等专业学校29所,不断为海洋事业输送大批科技与管理人才。海洋职业教育现有20多个技术岗位,仅近3年就培训8000多人。九十年代初,中国初步建成了国家有关部门、产业、研究机构、沿海地区共同参与的海洋信息交换网络。
今后中国海洋科技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加强基础科学研究,解决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键技术,提高海洋科技产业化水平,增强海洋开发和减灾、防灾的服务保障能力,提高对海洋环境的保护能力,缩小中国海洋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未来,中国的海洋科技发展与研究任重而道远。
ec88e6b1ad24e620d0c39ce7143024ef.jpeg                
" l9 V: f+ `* R) ?- O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dmin
活跃在昨天 21:2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