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的日光区,暮光区,午夜区如何分层?

[复制链接]
# ^ _# q) U8 @2 q; |% a
. c0 I9 T8 v7 O6 ?" l$ U

光合作用带(Epipelagic Zone):大洋最表层的水域是从表面到200米深处。在这一层,阳光中大部分的可见光都可以照射进来,海洋表层的浮游植物就在这里生存,所以这一层被称为“光合作用带”; 中层带(Mesopelagic Zone):第二层被叫做“中层带”,从200米深一直延伸到1,000米深。中层带有时候也被叫做“暮色带”(twilight zone) 或者“中水带” (midwater zone),穿透到这一层的光线已经相当昏暗,也就是从这一层开始,我们能够看到产生冷光的生物发出的闪烁光线;也是从这一层开始,我们就能看到许多相貌奇特的鱼类; 深层带(Bathypelagic Zone):下一层被叫做“深层带”,从1,000米的深度延伸到4,000米深。这里唯一的可见光都是那些发光生物产生的,尽管这里的水压巨大,但大量生物在此生存,抹香鲸也可以潜到这个深度来寻找食物。由于缺少光线,这个深度中的多数生物都是黑色或者红色; 深渊带(Abyssopelagic Zone):继续往下,就来到了“深渊带”,深度从4,000米延伸至6,000米,外文中的Abyssopelagic这个词汇来自希腊语,意思是“无底”,在古代的希腊人看来,大洋应该是没有底的。这里不仅黑暗,而且寒冷,水温接近冰点。在这里的可怕压力下,很少有生物存在,存在的生物多数是无脊椎动物,例如蓝海星(basket star)和小鱿鱼(tiny squid); 深海带(Hadalpelagic Zone):深渊带以下的地方,中文叫做“深海带”或者“超深渊带”,这一层从6,000米深一直下降到10,000多米,一般只有在海沟和海底峡谷中才能找到这么深的地方。尽管这里有难以想象的压力和冰冷的海水,依然可以发现生命。如同蓝海星和管虫(tube worm)这样的无脊椎动物在这里兴旺地生长。[收起]

, }; U g- X0 L0 h4 S
0 ^6 i9 y# I* Z! o) F $ p: y, w- w: t8 r( t# W# `, J* v7 c' X9 T ' k5 G% F5 D1 c. ^( }6 z; R4 A3 ]& P3 x: ]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大狼
活跃在昨天 03: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