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面朝大海伴随着新中国的脚步发展壮大i自然全媒体2019-11-18 08:29i自然全媒体2019-11-18 08:29 - 海洋地

[复制链接]
7 S. B. D) o- ^% p+ X. o9 p
风景如画的鹭岛,创新无限的厦门。
2 c: L+ E$ o% Q3 E2 B+ l9 O) B
在游人如织的鼓浪屿东南对岸,坐落着一个静邃的大院,大院正门右侧的墙面上,镌刻着12个金色大字——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 m' U. r/ k+ d, g
今年普天同庆新中国70华诞,而对于工作在这个大院里的人来说,还有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节日——海洋三所创建60周年。60年一甲子,海洋三所伴随着共和国奋进的步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如今已发展成为我国海洋事业和海洋强国建设中一支业绩斐然的科研劲旅。???
& v0 x G& N: J* V* T% {8 |
院子里,几个按年代先后兴建的大楼,见证了海洋三所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近日,记者慕名前往采访,追寻三所人风雨兼程的足迹,分享他们坚守初心、艰苦创业、奋力创新的丰硕成果。
/ ^# q" C$ @0 S8 H3 h0 y1 b
在祖国的东海岸萌生
) z7 A% n @0 r. Y2 F
隔一条马路,海洋三所的对门儿就是建校近百年的厦门大学。二者并非区位上的巧合,而是具有传承性的历史渊源。?
& R: I; d7 \" }; w
时光追溯到1959年,厦门大学海洋系聚集了一批专注海洋研究的专家教授,后来都成了国内外著名的海洋科学领域的大家。当年11月25日,正值达尔文《物种起源》发表100周年之际,海洋三所的前身——福建省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研究室在厦门大学生物馆成立。首任所长由厦门大学副校长张玉麟担任,他带领着21名“元老”边建设边科研,主攻海洋生物、海洋地质和海洋化学3个方向。
" Z- w p/ k! @% }0 G: k8 `
1960年,初创团队牵头组织13个单位开展了福建省海岸带综合调查,先后撰写出海岸带水文、底栖生物生态、浮游生物生态、浮游硅藻生态、发光浮游动物及地质地貌等专业和综合调查报告12篇。同时,针对生产中的重大难题,与厦门卤化厂合作开展了盐卤综合利用研究,使其生产成本降低了50%,氯化钾产量提高了1倍,纯度达到了95%。
1 d3 P/ J8 p |3 `/ Q H* g: w
1962年,福建省海洋研究所易名中科院华东海洋研究所,研究队伍扩展至150人,新增了“白鹭”号调查船。3年后该所划归国家海洋局,更名为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 P& o7 h7 l+ e# g& {
在艰难的困境中兼程
, g. r7 s0 K/ |* _' d% s
1966年,成为国家级研究机构的海洋三所,即刻投入到海军舰艇防污漆研究会战。他们自行研制的K28漆酚环氧防锈漆经涂刷试验,取得了3年防污时效。
N; V" Q) q1 C
不想,正当海洋三所奋力向上之时,“文革”阴云日益扩散,海洋研究几乎陷入停滞。动乱年代,三所人仍艰难前行,由他们负责研制的“船用光电比色计”“DLS-21型船用海水测氧仪”先后通过有关部门的设计定型鉴定,并投入批量生产。1967年,三所派出20多名科技人员前往海南岛参加“05工程”调查,承担海水声速、环境噪声、鱼类和海况调查;组织人员参加“全国海水淡化会战”,成功组装了“海水电渗析淡化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海岛部队和西北部队的淡水问题。1970年,愈演愈烈的政治运动分散了大量人力,海洋三所在科研人手严重紧缺的困境下,坚持组织实施了“福建晋江古浮至衙口海岸带地质地貌调查”。同年,抽派9名专业人员,历时3年,完成了3大洋底部沉积物图、底部地貌图和水文气象图的全部编绘任务。也是在这一年,三所承担的从海水中提铀科研项目获得初步成功。
- k2 k5 a+ s- V; x& o) J( @' r- \
1975年,海洋三所参与开展了东海污染状况调查;承担了上海石油化工总厂投产前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工作;完成杭州湾北岸潮间带生态学基线调查及该厂投产后的环境生物监测任务,开启了国内开展海岸工程环境影响评估的先河。此外,海洋三所还负责完成了“1524工程海区放射性稀释因子研究”,通过人工放射性Co-60在海水中的稀释扩散情况研究该海区对放射性污染的稀释扩散能力,成为国家海洋局开展类似研究项目“首秀”。“文革”后,海洋三所抓住机会,于1977年制定了《1978~2000年海洋科技工作规划》,确定了新的目标任务,即“重点发展海洋生态学和地球化学,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海洋环境的污染,掌握海洋环境质量变化规律,本世纪内在海洋环境科学技术和海水提铀研究的主要方面接近、赶上、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8 f7 F; ^9 @" e& H* r- Z# X) T+ I% X
在科学的春天里勃发
! O+ J/ l) {5 y9 m% C
改革开放自沿海而潮起,因海洋而生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决策,海洋科学研究也迎来了生机勃勃的春天。这年1月,由海洋三所研制的MSTC-1型投放式声速仪和LSC1-1型环鸣法声速仪通过定型鉴定,填补了我国抛弃式海洋仪器的空白。4月,三所组织了“文革”十年后的首次技术职称评定,大大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随后,三所派出多名科研人员先后参与完成东海沿海水域污染调查、太平洋中部特定海域专题综合调查等重大任务。1979年,三所新增水文气象、海洋地质和海洋放射性、海洋综合技术4个研究室,较大规模拓展了科研领域。
% e: P+ X l+ U
大雾、强风、暴雪、浮冰……眼前是望不到边际的苍茫,脚下是深不可测的未知。然而,远征极地,一直是中国海洋人的梦想。1984年,海洋三所派出4人参加我国首次南极科考,并将自行研制的“SWX-A型抛弃式温深计”成功用于首次南大洋调查和南极考察;1999年我国首次北极科考,海洋三所陈立奇研究员担任考察队领队兼首席科学家。
2 b U, e( a4 z5 \
长期领跑全国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保护的“强项”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长足发展。1986年12月,海洋三所承担了“广东核电站大亚湾海洋生态零点调查”项目,运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和理念,通过多学科海洋综合调查,历时近十年,获得了7万个实测数据,撰写了40余万字的成果报告,取得了海洋生态学调查研究实践多个国内首次,为广东大亚湾核电站顺利运行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3 A1 {6 B6 p8 ~4 O5 m
热带海洋动力学、海岸与海底地质环境及海洋声学与遥感研究,在这一时期也得到蓬勃发展。20世纪80年代,三所在国内首次将有限元法应用于风暴潮研究,有效改变了沿海地区单纯使用经验预报的状态。90年代,三所运用风场散射计测量海洋上风场的方式反演方法研究,解决了传统风场反演中存在的风向模糊问题,参与筹建了“国家海洋卫星遥感应用中心”。1991年,由徐洵院士创建的国内第一个海洋生物基因实验室——国家海洋局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在国际上首先完成对虾杆状病毒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并发现不具备脊椎动物免疫功能的对虾具有抗病毒基因和蛋白质,被评为“1999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 w) c4 [5 u. a' u4 F
在“海洋世纪”的新潮中跃升
3 r3 h. |& z* _1 q
历史跨进了新世纪。21世纪被人们称为“海洋的世纪”,国际社会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海洋,围绕海洋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一时期,海洋三所结合传统学科优势,紧紧围绕国家和地方需求,努力在海洋科技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力求新跨越。
& e4 H, V8 Z, E
2006年,内地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沙滩修复工程——厦门观音山沙滩修复项目启动,这是海洋三所团队设计的第一个海滩修复工程项目。根据海洋三所的设计方案,滩面清理、填沙、排水管延伸、建设拦沙堤,经过1年多的整治改造,长1500米的观音山海滩修复工程竣工,曾经脏乱的沙滩华丽转身,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人工修复沙滩。
" X: D; m4 s9 s
大约在同一时期,厦门五缘湾片区开发工程启动。海洋三所团队应邀参与了规划方案优化设计、环境评估等工作。他们经过大量实地调查和深入论证,大胆地提出对已定稿的片区规划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保留原始湿地的优化建议方案,被厦门市政府采纳。如今的五缘湾已是厦门城市“新客厅”,成为自然生态良好、人文环境优美、人海和谐的典范。
9 P4 q7 Q% G9 L0 p0 P
在深耕优势项目的同时,海洋三所还积极开拓新领域,特别是在亟待开垦的深海大洋上下求索。2001年,海洋三所在国内率先开始深海生物资源调查,承担完成“深海生物的分子生物学及其应用研究”。二十年间,海洋三所培养了一支从事深海生物及其遗传资源研究开发的学术团队,深海生物资源研究成果频频。
9 Z6 Z/ r# G z0 l8 ~, R
海洋三所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邵宗泽团队,历经十多年,从牙买加到开普敦,再到新加坡,在各类海洋环境中采集样品,开展多种实验分析,先后获得了3000多株类别丰富的石油降解菌,进而首次揭示了细菌“工作”的复杂过程,开发出高效的海洋石油降解菌剂,为海洋生态修复开辟了新途径。
W6 ]' }/ A' k' }
2005年,依托海洋三所成立了中国海洋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为新型活性物质筛选、工业用极端酶与生物催化剂开发以及污染物生物治理等方面提供重要的深海微生物资源。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该中心现有菌株信息2.2万条,已标准化保藏入库1.97万株,并以每年2000株新增菌株的数量迅速扩大着菌种“队伍”。
7 ]& O8 U2 o& C( h+ p5 C) E2 C
如何让这些遥不可及的海底资源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实现海洋生物资源的高值化利用?2009年,借助研发生物肥的契机,由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曾润颖研究员领衔的海洋三所深海生物酶课题组,将研究目标锁定在龙须菜琼胶寡糖上。2012年他们攻克了所有技术难关,先后研发出海藻寡糖系列化妆品、海洋胶原蛋白肽、防脱发产品等,并与企业对接,成功实现了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 ]- w7 H0 Q( k4 H: |1 H+ v
这个时期,海洋三所走向世界海洋舞台的步伐不断加快。2011年11月1日,中国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框架下设立的首个海洋合作机制——APEC海洋可持续发展中心揭牌,依托单位就是海洋三所。至今,中心已成功举办了5届APEC蓝色经济论坛,每年一批又一批的APEC经济体代表及国际一流专家接踵前来交流探讨。
( f" Y+ S7 m1 T- ?" ~% a& S2 c
在波澜壮阔的新时代绽放
) l3 V/ p; X' p* B- c: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的海洋事业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论述,“建设海洋强国”首次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新的使命与担当更加激发了海洋三所人奋勇争先,勇立海洋科技时代潮头的决心和意志。
6 @3 \9 C v/ H5 e; o
新时代,海洋三所拥有了第一艘可全球无限区航行的“向阳红03”科考船,圆了三所几代人的梦想。该船可原位360度旋转、可在浮冰区安全航行,搭载了最为先进的大洋科考设备。“向阳红03”一经交付便大显身手,2017年执行了中国大洋45航次,2018年执行了中国大洋50航次。两个航次均由海洋三所牵头组织实施,取得了多项大洋科考历史性突破。
8 t1 |7 W7 _) `: [' C+ m
新时代,海洋三所在中北太平洋布放了我国第一套浮标。2019年,三所科研人员搭乘“向阳红03”船执行“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2019年中北太平洋海洋环境水体综合调查夏季航次。期间,三所在该海域布放了一套由我国自主研发和管理的多要素综合深海浮标,既可观测气温、气压、风速、风向等常规水文气象要素,也可实时观测海洋上层水温、盐度、深度等,填补了我国在中北太平洋海洋环境实时监测的空白,为全球气候变化和海洋环境预报减灾提供了数据支撑。
' s1 t3 \' K6 R0 M* ~. y
新时代,海洋三所编著了国内第一部集成各界级海洋生物的种类、分布、主要特征、经济意义和物种形态图集研究成果的权威专著。2012年,海洋三所研究员黄宗国和林茂组织我国内地、台湾和香港44家单位的112位专家编写出版了《中国海洋物种和图集》10册专著,基本摸清了目前我国海洋生物“家底”,确立了我国海洋物种多样性基线,回答了当前我国已知海洋物种的基本科学问题,为建立国家海洋生物多样性信息库和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提供了重要资料。
( @; R0 B2 n9 l* N, l$ Q
新时代,由海洋三所参与编制的APEC第一份关于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报告正式发布。《报告》对APEC区域内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全面评述,为亚太海洋合作提供政策建议。2014年8月,APEC第4届海洋部长会议在厦门举行,这是中国在海洋领域主办的最高级别的国际会议。APEC海洋中心在该会的筹备和举办过程中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心以此为契机,不断加强与APEC各经济体的交流、联系与合作,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海洋科技实力。
/ n& V' W# [- S; s3 P' x! y
新时代,海洋三所在广西涠洲岛建立了第一个临近珊瑚礁区的野外实验基地。2014年8月,与之相匹配的珊瑚保育实验室建成并投入使用。实验室养殖各类造礁珊瑚近100种,礁栖生物30余种,主要用于开展珊瑚养殖技术、造礁珊瑚及礁区关键生物的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及造礁珊瑚退化机制研究,为珊瑚的保护、管理以及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撑。近年来,该实验室作为开放性合作平台,承担了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诸多课题研究。如今,海洋三所已经掌握了利用无性繁殖的方式增加珊瑚群体数量的关键技术,为珊瑚规模化及产业化养殖提供了智力支持。
" c- N" h4 |# R. R' y a' O
新时代,海洋三所在全球第一次揭示了北冰洋酸化机制。2017年,中美科学家祁第、陈立奇等联合在英国《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发表《西北冰洋酸化水体快速增大》封面文章,解释了北冰洋酸化水体快速扩展机理,预测北冰洋酸化水大约2055年将覆盖整个北冰洋。外媒称该研究“标志着中国气候科学研究正在走向成熟,是来自中国第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气候研究之一”。
; \4 v! v7 h# Q* ?0 W/ Y* U3 ~( `
新时代,海洋三所在国内第一次系统构建了我国海滩修复养护技术体系。由该所牵头的“中国海滩修复养护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2017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特等奖。以所长蔡锋领衔的研究团队集成多年海滩养护经验和技术,撰写并出版了《中国海滩养护技术手册》,成为全国各沿海地区开展海岸保护与修复的重要技术指南之一。
$ q! @* T% P5 C8 m1 m4 t/ w
60年风雨兼程,60年春华秋实。如今的海洋三所已从创建初期的一个简陋的海洋生物研究室,发展成为国内知名、跻身国际的综合性海洋研究所。它集深海生物研究与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全球变化与区域海洋响应、海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保护、应用海洋学等四大领域于一身,不断地向着海洋科研领域的高地攀登,奋进!
2 E" H. T" `6 t& {) j" D) [
来源:中国海洋报
! K3 ^0 S2 M m2 v; z
记者: 陈佳邑
7 T& |6 R% u! [6 M- k( Z6 W" z! x
编辑:吴琼
8 ?( V* g7 a* \7 e' E0 U5 `2 U" l
' d- Y& K& V! Y4 e% ?. s# }( T/ x
举报/反馈
- Z F4 r3 s- c+ ]; l' r
; ~9 `' F$ m0 H 1 P$ `- C( v, L$ J/ c/ Y& r8 G ( \( P, r1 Q" W! x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象山港
活跃在昨天 03:4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