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海洋研究贡献一生!他是和时间赛跑的“方便面院士” - 海洋生物学家

[复制链接]
. |& a6 `* u ]2 \1 J

大虾,是中国人最熟悉的一种海鲜了。其味道鲜美、价格亲民,深受欢迎。而在几十年前,吃对虾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8 T7 w! V7 E/ _5 w% }

为了结束对虾只能依靠野生捕捞的历史,实现中国人吃虾的自由,中国海洋生物学和甲壳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刘瑞玉通过不懈努力,让中国对虾的养殖产量、出口量、育苗量荣居世界第一,扭转了大虾“金贵”的局面。

2 X. W @3 z ^
% I) x& \+ n/ w% X3 ~- I

刘瑞玉院士(1922—2012)

! s( ?9 G. ], g7 n2 o/ t& G' ~+ w

01

, i* E/ }: G) k" }

“方便面专家”

& x9 x" z4 v B. o& T2 j

1950年8月1日,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成立。

3 `- W- w+ I; Y. Q+ i2 `* U9 S$ c2 n

刘瑞玉从北京来到青岛,他是组建海洋研究所的前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的28位建所元老之一。从事海洋生物学研究,使他进入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和新的研究领域,也成了他奋斗终生的事业。

1 e7 X: S, Y, K' x+ ~* G4 A

自青岛海洋生物室成立,刘瑞玉就开始进行中国海生物种类资源调查和标本采集。20世纪50年代,从黄海、渤海沿岸到海南沿岸,每一次采集都是自带行李,自备干粮;在海南出海调查,常坐牛车;为了赶潮水,常常摸黑或半夜就起来,从没有抱怨。之后,刘瑞玉又领导和参与多项海洋调查,积累了大量标本。

* v: y7 ]0 d6 k3 e* M

七十年代开始,在刘瑞玉的领导下,研究团队沿着中国海疆进行了全方位的海岸采集,从鸭绿江口到南海的西沙、南沙群岛,全国海洋普查等多项国家调查、多个国际合作项目的开展及目前进行的远洋深海调查等,都留有他们的足迹。

8 C3 ]3 I) U$ X" [1 E6 P$ [

刘瑞玉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海洋科学事业。他一心一意要把他所从事的学科搞好,搞出世界水平。他每天早来晚走,风雨无阻,没什么固定的作息时间,经常工作到深夜。知道他有晚上工作这一习惯后,跟他一起出差的人都不愿与他睡一个房间。在班上,有时中午或晚饭时回不了家,他就以方便面为主食或吃点巧克力充饥,大家经常看到他办公室清理出来成箱的方便面袋子。有人开玩笑地称他是“方便面专家”。

7 X- ^) I o* d

一件毛衣穿了十几年,纸张双面用,房间的灯尽量少开,出差从来只坐经济舱——这就是刘瑞玉。

" s6 e( |3 @. O+ D5 \, g/ Y

与日常生活的简朴不同,在科研工作中,刘瑞玉始终将个人理想与海洋科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对工作,他总是有着无限饱满的热情。

2 _8 v: ?5 {: i* i4 F8 ^& |$ M; I

作为中国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奠基人和甲壳动物学开拓者,刘瑞玉一生在科学道路上不懈攀登。他积极探索中国对虾生活史的繁殖特点,推动对虾人工育苗和养殖,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长期依靠捕捞天然虾苗养殖的局面。

& ?; ]) n- F; Z& N

02

$ ]) o, l, S/ C/ r( K$ L% ?

“活一天,工作一天”

+ Z: J3 h* s9 D4 Q# u

搞海洋生物调查常常需要出海赶潮,刘瑞玉不顾年事已高,总是身先士卒。

' ?* ]/ s9 ?" Z

“1990年我参加了刘老主持的‘中德联合海南岛海洋生物考察’项目。刘老凌晨4点半就带着我们出海,天还黑着,码头距离小船有好几米,小船摇摇晃晃,我们面面相觑不敢下船。‘还等什么,跳啊!’只听‘咚’一声,刘老第一个跳了下去。”刘瑞玉的学生、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刘静至今回忆起来仍难以置信。那时,刘瑞玉已经是年近七旬的老人。

6 N* t3 ]' |% ]% b( n

刘静先后6次到医院探望刘瑞玉,每次,他都语重心长地嘱咐刘静:“鱼类学科很重要,你一定要把它撑起来……”“谁知,先生这么快就走了。如今,每次走到他的办公室门口,我都要停下脚步,老师的叮嘱犹在耳畔。”刘静说。

- b7 W1 G/ w! D

他是海洋研究所出了名的“工作狂”,总会在堆满了各种书籍的办公桌前埋头苦干,即使到了八十岁高龄,依然经常在办公室里加班到深夜。书籍如山的办公室、枯燥单调的实验室、颠簸摇晃的考察船,是刘瑞玉潜心探索的舞台。“我不谈什么有生之年,我的人生哲学是活一天工作一天。” 他说。

( E2 y J: c2 r& W- E

在刘瑞玉的秘书冀晓青的记忆中,没有节假日、经常“开夜车”、因为去食堂吃饭浪费时间而用方便面充饥,是刘瑞玉的工作常态。即使是在临终前3个月,他的日程安排依然十分紧凑,频繁乘飞机、火车外出开会。

7 h) n* d+ c5 A9 D" q

让刘瑞玉的同事和学生们难忘的,还有他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崇高品德。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杨红生说,海洋生物分类是一个既繁琐枯燥又不易出成果的工作,刘瑞玉发现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基础研究较为薄弱,在85岁高龄时坚持亲自带博士生、硕士生。

2 a7 F/ e5 }7 I x

考虑到刘瑞玉的生活并不宽裕,特别是儿子患有心脏和肿瘤疾病、儿媳也身患严重肿瘤疾病的实际情况,有关方面曾经婉拒了他的捐款要求。临终前,刘瑞玉再次提出捐款100万元的愿望。2012年6月14日,他用颤抖的手在捐款委托协议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并在捐款时间一栏写下“随时”。弥留之际,中科院研究生教育基金会接受了他的请求,正式设立“刘瑞玉海洋科学奖励基金”,完成了他最后的心愿。

' q4 f2 s/ J& A! ], f0 [

作为九三学社地方组织领导人,刘瑞玉带领广大社员多次就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渔业资源合理开发等重大问题深入调研,建言献策。他大声疾呼合理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提出的《保护海洋资源,发展海洋渔业的建议》引起有关方面高度重视。

+ X" X# L- e/ V' v

03

' h- `9 s: J! h8 b

蜡炬燃尽光犹存

. {4 {( \5 k" W8 N$ ]

刘瑞玉编绘了我国第一部《渤黄东海渔捞海图——海洋学图集》;组织并联合全国专家编著《中国海洋生物名录(中英文)》,记载全部46门2万多种海洋生物的名称和国内外分布,纠正了重要错误鉴定,澄清了种的混淆,真实反映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现状,被国际权威誉为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

7 g$ T4 N- l$ }2 C

从事海洋科教工作65年来,刘瑞玉共著论文200余篇,专著21部;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山东省科学大会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世界甲壳动物学会杰出研究贡献奖等30余项。

2 H. D8 @- M/ D, {

刘瑞玉先生诲人不倦、奖掖后进,为国内外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其中许多已成为国内外相关学科学术带头人。他爱党、爱国、爱人民,把毕生心血献给了祖国的海洋科学事业,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 `% j5 x! d+ b

一个奉海洋为生命、一辈子倾心祖国海洋科学事业的智慧长者,在毫不吝惜地将自己最后的生命时光奉献给他热爱的事业后,长眠于蔚蓝浩瀚的大海边——2012年7月16日,我国著名海洋生物学家、甲壳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瑞玉在山东青岛逝世,享年90岁。

! J3 K( @; e1 z5 D' W

来源:综合微信公众号“海洋知圈”“科普琼海”

, @7 b- N8 C! h0 t9 S# u 7 Q+ j7 {2 V5 p4 r( o) h0 c- B % J) O% T4 [, z) Z* m. o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莱发包装
活跃在半小时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